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古人坐而论道,师者传道解惑,学者不耻下问。然而,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却羞于提问、耻于提问,说是维护那高傲的自尊心,可见,他们不仅不明白什么叫自尊心,而且不思进取,打算永远做一只井底之蛙。
有一位朋友,在初中时特别爱提问,不懂就问,而且是一问就要问到底的那种,即使在其他同学看来特别简单的问题,她也丝毫不犹豫向同学向老师提问,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个过程中,她像小燕子一样穿梭来穿梭去,一副认真的面容想必也是可爱,与此同时也结交了一帮好友,知己知音。
但这种状况在升入高中的第一年便中断了,朋友没有变,她还是那个她,她还是热情的提问者,但是班里的同学不再如初中那般,当她去请教问题,第一次还好,第二次已不耐烦,再一次便没有了耐心给她讲解。但是她依然不放弃,带着疑问去请教老师,谁曾想,看起来慈祥的人民教师瞥了一眼问题,便厉声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自己回去看书!”,听罢,她丧气垂头没了心情,回到教室,也是一片冷漠,无人理睬。没想到本就不情愿的新学期初始便笼罩了厚重的灰暗,在此后的几天,她多次尝试仍回应惨淡,甚至有人说她“笨”,可是她只是在数理方面有几个问题搞不清楚而已,何必冷嘲热讽外加中伤,原本开朗阳光的她渐渐陷入了敏感、脆弱的阴霾,她说那是人生中的低谷,竟然会因为这些事情丧失了学习求知 的兴趣。
有多少人碍于外界的看法或消极回应而不想提问、耻于提问?在提问之前会不会想:别人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吧?我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是不是太丢人了?这么严肃的老师别人都不问我也不问了吧?
是的,我们现在对提出问题这一正常不过的小事都要考虑再三,可有问题就要问应是我们本性使然,不关乎羞,不关乎耻的。
渐渐地,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会提问了,不知道要提问什么了,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听从别人的言论观点,没有了质疑批判也便没有了提问讨论。问题的提出来自于与个人知识体系或看法意见的冲突,如若个人都没有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如若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对事物事态的思考分析,如若不怀着辩证思考的心态去面对外界,何来问题的产出?
可是,在商业化的社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缺乏主动的质疑,那么就以物质或利益刺激被动的提问,也即是现在盛行的“有奖问答”。
每次参加讲座或论坛,主持人在开场时便会提前告知,“请大家认真听讲,注意数字细节,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均有小礼品赠送哦。”,好像在这句话之后观众才进入认真听的状态。但是,主讲人来分享知识、分享见解,难道我们就是为小礼品而来的吗?认真听并及时提问不应该是对主讲人最起码的尊重吗?然而,我们看到进入观众提问环节时仍然只是寥寥数人发来有灼见的提问,大多数生硬的提问只是为着小礼品而来,实为可悲。
提问这件小事,应发自于内心的声音,来自于求知的自然需求,若加以功利性染之,便失去了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不仅要敢于提问,同时也要善于提问,即使做不到字字珠玑,至少也是真知灼见,真正经过自己分析、思考而自发产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告诉我们,问的问题越多,那么解答的问题越多,发现的问题也会越多,自我的知识体系也会越丰富。
为自己的无知而学习,为自己的思考而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