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遇
每次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她的脸上都带着点少有的羞涩。
她说:上学那时候,他每次都来得最晚,我们都在教室里坐好了,他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来。但最让人佩服的是,每次考试他却总能考第一名。
她说:他家以前穷得很,成分又不好,舅舅是国民党,姑姑家是地主,学习虽然好,却当不了兵也当不了老师,什么机会都轮不上他。
她说:媒人当年给我说了很多人家,我都没看上,不是人太笨,就是长得太黑。
她没有说她为什么选了当时家里又穷又没有前途的他,但从几十年后她说起他时那羞涩的笑容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那缘分,从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从她每次看着那个迟到却成绩出色的小伙子的时候便已经种下了吧!
2.肖像
我至今记得家里的镜框中间那几张爸爸的照片。每次有了新的照片,爸爸都会打开镜框仔细地调整顺序,但那几张他的单人照片总是牢牢地占据着中间的位置。这种举动曾让我一度怀疑爸爸是不是太过自恋?
如今再回想起来,我却有点惭愧。关于爸爸的长相,小时候的我好像没有太过明确的印象,好像爸爸就应该是爸爸那样子,但至于他具体是什么样,高还是矮,胖还是瘦,我却并没有概念。为数不多的关于爸爸的外貌,我记得听别人说过爸爸是国字脸,也听过别人夸爸爸年轻,我记得爸爸总是强调说他的身高是1米76,也记得别人曾说过我长得像爸爸,为此我还曾暗暗地失落过,因为我觉得女孩长得像男的应该不会太好看。
等我此刻再借着往日的片段回想,我得客观地说,我的爸爸是帅气的,他的长相是那种白净,俊朗,清秀,带有书生气的。家里的那几张他仅有的单人照片,也一定是他对自己很满意的形象。我记得爸爸冬天爱穿大头靴,我记得爸爸爱穿藏蓝色的中山服,里面是条纹的衬衫,我还记得爸爸有年过年穿的那件军绿色带毛领的大棉袄,爸爸穿起来特别威风,他曾穿着那件衣服在过年那天走街窜巷和人们聊天,他曾穿着那件衣服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
在我的印象里,就以我所认识的方圆百里的其他爸爸们来说,爸爸也是数一数二的。
3.叫一声“爸爸”
记忆里有个画面印象很深:正和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老远听到一阵像唱着歌般的“叮铃铃”的声音,我就知道是爸爸回来了,于是我便雀跃着,一边跑一边大喊:爸爸,爸爸。然后便随着他的自行车一起回家,看着他从自行车上卸下各种给我们带的好吃的东西。那是记忆里最温馨和快乐的时刻。
每次无论在哪里,无论我是好久没看到爸爸还是之前刚看见过,只要爸爸一出现我都要亲亲地叫一声爸爸。有一次,有个小伙伴吃惊地问我:你怎么每次看见你爸都叫?我也吃惊:这不是很正常吗?怎么,你见你爸不叫吗?
后来,我慢慢明白小伙伴的疑虑了。我也的确发现,她们一般情况下是不叫自己的爸爸的,除非是有事的时候才会叫,而且叫的时候,总是叫一声闷闷的“大”(二声),既没有感情也没有喜悦,好像只为了完成任务。
后来妈妈告诉我们:你爸爸从小就让你们喊爸爸,不像别人那样喊“大”。你爸爸觉得这样叫更好听。
我开始回想爸爸和别的爸爸的不同,爸爸从小便让我们好好读书,他总是告诉我们:读书是你们最好的出路。他和妈妈无论多么辛苦,总是坚持供我们读书,想让我们脱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爸爸很早就开始在外面和朋友们一起办工厂挣钱,既是生活所迫,也是爸爸的远见所在,他有他们那代人少有的见识和能力。爸爸爱读书爱写字,会拟对联写毛笔字,他不像一般的村里的父亲们农闲之时只会蹲在村口闲聊说大话。他更不像一般的农村父亲那样重男轻女,尽管他也没有免俗地终于要了个男孩,但是他会尽力平等地待我们,他总是说:爸妈对你们是一碗水端平的。我相信爸爸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因为爸爸,我觉得我得到的爱很丰盈很完满。
我多想再听到那熟悉的自行车铃声想起,多想再像小时候那样,亲亲地叫一声“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