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有很多介绍怎样写作的文章。方法很多,技巧也很多,但很多作者都忘了一件事。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一篇文章只注重方法与技巧,只会得不偿失。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本心最重要,不忘初衷,才是写作的本质。
前些日子,陈忠实老爷子走了。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无法估量的。中学时期有幸拜读《白鹿原》,当时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以恢宏的气势,精炼的语言描写了一个民族的秘辛。由此书我开始了解陈老,继而喜欢陈老这个人。
陈老生在一个世代农耕了家庭,父亲是纯粹的农民。小学时期,他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亦不知世有“小说”和“作家”。初中时他读了一本《三里湾》,这本书开启了他的写作之路。他把赵树理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陈老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形成了。父亲对他要求很实际,让他念点书,识得字就行了,以后让他做个农民。他不愿。
而现实是:高考落榜。他成了村子里唯
一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在别无选择的状况下,他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忍受过许多我们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更多的嘲讽。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创作。最终,他获得茅盾文学奖。一个农民与茅盾文学奖有多远的距离?一个热爱,一个坚持的距离。
一次记者采访中,陈老说《白鹿原》的创作是受到路遥的激发,而且也想写一本死后能当枕头的书,于是他创作了《白鹿原》。他做到了,这本书有资格当他的枕边书。
纵观陈老爷子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命运多舛。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反观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让我们变的浮躁,任何事都变得功利起来,社会物质在发展,而我们的文化精神在退后,这是种悲哀。
不忘初衷,坚持不懈,始终热爱,陈老的一生诠释的这几个简单又不简单的词语。
最后用陈老的一段话来结尾。大家共勉。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努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