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再看第二遍,因为它跟现实一样扎心。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电影名称已经概括得很好了,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养了一条狗,然后开始了她狗B的人生。“13”组起来就等于“B”。
我不敢承认这部片子是成功,因为我怕那等于我承认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失败,紧接着,别人就会以为是我原生家庭教育的失败,开始想象我也有一个操蛋的青春。
我的青春是很操蛋,但是我不想让人觉得,或者说我不敢,也不想让我的家人,我的父母觉得,他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妈还挺引以为豪的。大学时期心理学选修课上有过一道选择题,答案不是一定的。有一个女孩子的答案跟大多数人的不大一样。那时老师问了一些关于她原生家庭的情况。女孩说:“我的家庭很好,关系和谐。”其实不一定说,只有离异的家庭,或者说有特殊情况家庭的教育才是有问题的。我没做过社会调查,所以这也不是什么权威性讨论,我单从我个人的认知觉得,中国的家庭教育很有问题。中国式家庭教育(普遍)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
太怂,怕被杠精杠,连话都不能好好说了。还是说回电影吧。
电影故事发生在06年,主角是一个13岁的少女李玩,家庭离异,亲生母亲没有出过镜,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亲重新娶了一个漂亮又聪明的女人,生了个可爱的男娃。
全家人都很疼爱这个男孩子,除了李玩,因为她在男娃2岁生日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存在,所有人都瞒住了李玩。家里人不疼李玩吗?也不是,而是怕李玩知道这个男娃娃的存在后,会让她难过,他们只是觉得可以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告诉她。我想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所有人都在“等”,而不是去“找”。
李玩的兴趣是物理,她天天把“平行宇宙”挂在嘴边,把狗都起名做“爱因斯坦”,但是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兴趣。她的老师说李玩选择“英语兴趣小组”能帮助她提升英语,将来能考到更好的高中,所以父亲强迫她改了。“兴趣小组”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提高分数。
李玩因为这件事很生气,她父亲就是一个态度“我这是为你好,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父亲有没有顾虑李玩的心情呢?有吧。父亲想让李玩别再生气,拿出了几张红色的毛爷爷,让李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李玩跑开了,哭得更厉害,觉得父亲根本就不懂自己。
为了哄好李玩,继母出了个主意,让父亲给李玩买条狗转移注意力。然而爷爷遛狗的时候,不小心,狗跑了。爷爷奶奶已经预料到李玩会生气会难过,于是找来了父亲和继母,让他们出法子。继母又是采取转移大法,给她买了直排轮,李玩很高兴,但也不至于忘记爱因斯坦。这里,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跟李玩的交流,正确的,正常的交流。他说了养狗影响学习,再说爷爷不小心让狗走丢了,希望李玩能理解能原谅。只是他低估了李玩对爱因斯坦的喜爱。李玩一眼看透,没人去找过爱因斯坦,大人们想的只是尽快解决问题而已。李玩地反抗在大人的眼中是叛逆,是不懂事,为了一条狗,把家里搞得永无宁日,让老人家担心受伤。哪个家长能不气呢。打完了,父亲也道歉说:打你我也心疼,我希望你长大懂事,打你是为了你好。
到底什么才是真地“为了你好”呢?
有人告诉李玩: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说的,不止是童年,人生一直都这么艰辛。
是的,很多。我们总是在所谓的“成长”,所谓的“懂事”里妥协。在一点一点“为你好”的打击中,我们学会了跟其他人、跟这个社会、跟这个人世间妥协,我们学会了取悦他人,不敢,或者说是“不懂得”如何跟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
中国人谈“性”色变,谈“死”色变,对家人谈“感情”、谈“心理”也色变。沟通变得越来越难,甚至连教人好好说话的书,也只是在教你,说话的技巧,也就是如何说话能达到你的目的。而不是非暴力的沟通。
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所有人追求的只是结果,却很少人去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长大成人需要经历很多考试考验,但是要成为家长,只要不戴套就行了。很少人知道成为父母需要懂什么。《请回答1998》里有一个场景是说:“父亲也是第一次做父亲啊!”我也为之感动,我也理解身为父亲的不容易。但是我只是希望,在新的一代人里,当我们要成为父亲母亲的时候,先懂得身为人父人母,要如何照顾孩子,不止是身体、生活,还有心理的问题。别为了一时之爽,别为了顺其自然而生孩子。
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讲到的一个知识点让我印象很深刻,大概是说某个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虽然孩子不会记住这件事,但是这件事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陪伴一生。或者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做出的某个决定都是因为这个心理阴影导致的。
我也希望这个世界就如李玩一开始说的那样,会有一个甚至多个“平行宇宙”的存在,这样,我们这个空间没完成的事,另一个空间的我,或许已经完成了。这个空间的我虽然很不快乐,但是我希望另一个空间的我,不会如此。
如果电影结尾能是一个“平行世界”式的结尾,就像《完美陌生人》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结尾,或许我还不会那么糟心,但是没有。电影真实得就像现实,像你亲身在经历一样,人生很惨,你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但是你就是还在继续。
够了,这样的电影,这样的人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