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成长中有一定锻炼,按说我对儿子的异乡求学生活应该放心。事实上是:我非常的放心。但是毕竟是个十五岁的小孩,终于还是出现了一次还算有惊无险的经历。
儿子上坡第三周,聊天时跟我说起“教会真好”,对他们很好,有欢迎晚宴还有联欢。我也从老师发来的相片中看到了,心里特别暖。好比去别人家做客,主人家重视且欢迎,总会让人心里觉得舒服同时心生感谢。以一个孩子的阅历,你对我好我自然会喜欢你,所以孩子流露出对教会的好感也是正常的。
紧接着的周末他和同学一起出游,公交车上结识了几个美国来的大学生模样的人(英语发音甚是好听,儿子说),聊天交流后孩子们跟着去了这几个人服务的教堂。一下午在那里帮人家做烘焙顺便听到了很多关于宗教的事情。
平日里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加上以前做义工的经历,他对能帮助别人的事特别感兴趣。从教堂回来他就开始跟我念叨要去做义工帮助别人,说找到个练习口语的好地方、人家跟他说汉语他跟人家说英语。我说好啊周末没问题,儿子一句“妈,我算知道传销洗脑的的为什么威力那么大了,我听了(传教士)都要信了”让我警惕起来。转而叮嘱他“义工可以,宗教的东西千万不要贸然碰触。岂料人家青春期的倔强荷尔蒙却陡然飙增,扔给我一句“我能帮助别人,我要做个有信仰的人”。我的心都揪了起来,然而远隔千万里,知道操控不了只有淡化智取,便软了下来告诉他观望观望别急于决定。
晚上八点半,儿子“妈妈妈妈妈”连字呼唤我,我急忙应和。原来晚上新加坡的host family约他吃饭,他主动和同学的爸爸说起了自己教堂的经历和想法,被对方爸爸立刻否决“你说的那个教堂是最激进的教派,最好不要去”,儿子早就佩服host family的爸爸,加上他是本地人了解情况,他怎么说儿子怎么信服。
瞬间对学校安排给每个SM1学生的host family充满了感谢,这才明白学校为什么在把孩子的衣食起居照顾的如此周到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安排host family的每周交流。
我虽然不信宗教,但一定尊重那些宗教和信仰宗教的人,只是对于孩子说来,目前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为学校做些贡献才是正经事,在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混沌状态最好不要擅自决定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情。
儿子稍有遗憾,“完了,练不了口语了,我怎么样才能为更多的人做好事?”,我心里窃窃欣慰:原来孩子去教堂的目的也并非完全是我担心的,通过自己的力量服务更多的人原本也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致。只是有些善行善念只需有行动不必拘泥形式。
——讲这个插曲,提醒更多爹妈和孩子交流时了解一下孩子,避免出现更多让我们担心的情况。好在,每一个有惊无险的小状况都是对孩子们社会性发展的一次敲打,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把壳击碎,他们才能充满力量的站在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