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退回至1963年。身在东北的白书芳患上紫癜,生命危在旦夕,开始四处求医问药,直到脏腑点穴将其治愈。
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医事业就从这里开始。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年,他的二女儿白丽娟呱呱坠地,她与中医的缘分,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就这样,白丽娟打小开始就对父亲从事的中医工作耳濡目染。父亲为人看病,帮人点按,这些场景她都无比熟悉,直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尽管有着家庭的熏陶,白丽娟早期的志向却不是成为一名医者。她在一家兵工企业任职,喜欢跳舞、爱交朋友。曾经的她也像许多中医局外人一样,觉得为人调理身体,是件既不轻松也没什么意思的事。但好的中医,自己会说话。
父亲白书芳的中医事业一做就是几十年,他以补土派脏腑点穴的中医外治方法为各种病患进行调理,几乎每一位得到救治的患者都对白老赞叹有加,白丽娟逐渐意识到父亲所做的事情,价值非凡,一颗投身中医的种子不知何时已悄悄种下。十几年前的东北,对绿色中医疗法知之甚少,将其理解为普通保健的人比比皆是,脏腑点穴的传播并不顺利。
父亲年事渐高,却放不下自己殚精竭虑几十年的脏腑点穴,始终牵挂着这救人无数却鲜为人知的传统瑰宝,白丽娟都看在眼里。一个念头在她心里萌生:如果她来继承父亲的衣钵,与父亲一起来推广这项古老疗法,于小家是尽孝,于大家或许关乎传承文化的大事。
白丽娟忽然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一份前所未有的责任。于是,她选择从兵工企业提前退休,开始系统学习补土派脏腑点穴,正式踏入中医大门。初登中医大门的白丽娟,应该是既激动又紧张的。与红杏林学院众多小白学员一样,她也是零基础开始,每天不断吸收基础知识并且反复练习实操。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白丽娟惊奇地发现,补土派脏腑点穴有着完善的调理思路、有效的技术手法,能应对解决绝大多数的病症。从对中医不怎么感兴趣,到发现中医“非常有趣,奥妙极深”,白丽娟开始乐在其中。
在父亲诊所学习的第一堂课,她怎么也不会忘记。没有去学习华丽的手法技巧,没有被灌输难懂的理论知识,父亲只是温柔又坚定地说到了一个字:德。“如果你德不配位,你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好医生。”这句教诲一直陪伴提醒着白丽娟,无论自己有多么烦恼或急躁的事,只要患者一来,她都会全心全意为患者调理。对病患来说,亦能感受到这份真诚用心,医患合一,心心相连,调理的效果自然能达到绝佳。这是补土派脏腑点穴代代传承的德行要求,也是白氏父女赖以为生的行医之道。
“德”是首位,医技更不能含糊。虽为父女,但父亲对待治学严谨审慎,对女儿白丽娟的要求自然也非常严格。从整体施治理论到对症调理手法,白丽娟跟随父亲一点点进行观摩体悟,反复进行实操练习。以整体施治原则为基础,通过点按开门穴,取本经本穴,搭配俞募配穴、八脉交会穴,再结合父亲行医多年总结的经验穴,补土派脏腑点穴拥有一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调理体系,这让白丽娟很快就对脏腑点穴施治的诀窍了然于心。
一个月以后,白丽娟第一次尝到了身为医者的幸福。一位长期便秘的患者,在经她点穴调理后的第三天,便秘问题消失,一个礼拜后,腿脚轻松、背也不疼了,睡觉也很踏实,整个人重焕光彩。患者连连称奇,对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无疑给白丽娟打了一针强心剂——补土派脏腑点穴的功效,是真的能让人收获健康与快乐。亲身证明脏腑点穴的神奇随着接触的病患越来越多,白丽娟从脏腑点穴中得到的信心和成就感也在迅速增加。慢慢地,白大夫脏腑点穴的口碑在当地传播开来。对身为医者的白丽娟来说,没有什么比患者的“新生”更令她感到快乐的了。
如果说最初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父亲,那在亲历脏腑点穴给人带去的健康之后,白丽娟对脏腑点穴、对中医是真的难以割舍了。十余年前,她却从未料到自己会与中医结缘,没想过至今还在为中医传道,更不会想到自己的生活而改变,而现在,当她看到通过中医帮助了那么多深陷病痛的人,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使她的心受到了牵动。这些一次次坚定了她走下去的信念,最终遇到了与她,与白书芳先生“志趣相投”的红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