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成长真的是很神奇的经历,原来苦哈哈地坚持还不能持续的事情,只是由于认知提升了,竟然可以开心快乐地持续做了,而且有点爽到停不下来的感觉。每周写作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它给我点燃了一个希望:很多之前认为难的事情,之所以还没开始做,是因为我还没赋予它足够重大的意义;之所以做起来很难,只是我还没经过多次的重复的刻意练习;做事本质上不存在“坚持”,只要开始做并且有那么一点成果,自己自然就会继续往前走,需要坚持的事情最后往往是放弃。所以,一字不差地读一本书其实很简单,我们一起来边读边写就好了。
本周继续读《精要主义》Part2的时候,又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在运用对焦阅读的第二次对焦--掌握准确的概念和关键方面,自己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会跟大家分享啊,哈哈。
二、Part2内容概览
(一)对思维方式的重建
笑来老师说过:操作系统的底层是“概念”和“关键”,只有掌握了清晰必要准确的概念,才能正确思考,从而正确地行动。这句话说得太太太对了。《精要主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和笑来老师高度一致,在Part1里面作者讲述了什么是精要主义和精要主义的价值之后,并没有着急得开始讲方法论,反而停下来了,停下来做什么呢?来纠正读者的思维方式,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作者非常清楚,跳过正确的底层思维方式,直接学习方法论是无济于事的。举个类比,如果今天我们依然认为“闪电”是雷公发怒,人们只会在闪电的出现的时候教育孩子不要做亏心事,而且是绝不可能研究出避雷针这个东西出来的。所以,只有思维方式变化了,才能摒弃旧的观点,点燃新的思考,引发新的行动,产生新的成果。要践行精要主义之前,要先纠正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脑子里的三个假设。
(二)纠正三个假设
1、我必须做
2、这些都很重要
3、我能二者兼顾
正是我们脑中长期存在的这三个假设,让我们离“精要主义”越来越遥远。只有从根本上扭转旧的假设,添加新的假设,操作系统才能实现升级。那什么是假设呢?我给假设的定义是:人从过往的经历或者经验出发,对客观事物或者规律的判断。比如,老板交给我一项任务,我告诉他,我可以在今晚8点前完成。在8点前完成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基于我过去的实践经验来做出的判断,而且我是用之前的经验来判断、估计这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
我们的大脑具备学习的功能,所以每天会产生很多假设。比如,正在跟朋友谈话,朋友频频看表,这是根据经验,我就会做出假设:他应该是赶时间,甚至还会猜测,是不是我谈话的内容太无聊,让他想早点结束?所以,我就会依据假设,做出行动,我会问他:“是不是有事,我们下次再聊?”
你看,假设明明就是行为的源头啊!某个假设是不是有用,关键要看假设和事实符合的程度,如果高度符合事实可以反映真相,就是好假设,要继续坚持。但是如果和事实有偏差,不能反映真相,自然就要“纠偏”啦(相信你能举出很多纠偏的例子,对吗)!所以,改变假设是改变行为的前提,如果假设不变,行为不变,行为不变,结果依然也不会变啦!
(三)提出三个“真理”
纠正不符合真相的假设,建立三个“真理”。
1、我选择做,而不是我必须做。
2、只有小部分事重要,而不是所有都重要
3、我能做任何事而不是所有事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正确的见解是和常理相悖的,这三个“真理”好像接受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吧?有很多方面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普罗大众的观点、理所当然的结论都是截然相反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怎么说吧。
三、Part2的核心内容--三个真理
(一)我选择做,而不是我必须做。
这个部分其实就是讲一个核心概念--“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让我们慢慢忘记自己还有选择的能力。举个例子:泰国的养象人有一个驯养小象的诀窍,把小象从小就用绳子拴在一个非常牢固的木桩上。小象用力挣脱无数次,却始终不能如愿,一直到小象长成大象,已经有足够的力气轻而易举地挣脱的时候,大象却已经不再尝试了,不再做这种已经被它认为是“无谓”的努力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此大象在方方面面更加听从主人的命令,不敢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经过无数次努力之后,却没有达成预期的成果,于是就认为不可实现,进而放弃了选择的可能性。我从小经历了无数次的数学不及格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是需要天赋的,而我没有数学的天赋,但是我有语言的天赋。所以,我干脆不再选择和数学有关系的专业,相反,再遇到所有我认为和天赋有关的事情时,比如学习一门乐器,我自然就知难而退。但是遇到笑来老师,我才发现,其实天赋不重要,重要的是刻意练习,对吗?
人经历了太多的无可奈何之后,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忘记了自己还可以主动做选择,而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我们都忘记了,我们可以选择机会、任务和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劝自己:不要想那么多,没有用,努力就好了。只要努力,争取把什么都做好,什么都会有的。这个观点,我自己曾经深受其害,但是很遗憾,这只是给自己的被动找的一个借口,当自己心里没主意的时候,给自己的一种心里安慰而已。不加思考的努力=习得性无助!
记住:不是对待一件事,我做或者不做的问题,是只要做,一定是我自己真正决定做。焦点不在于做不做,在于我是否决定了。
(二)只有小部分事情重要
这个部分的核心概念是--幂次定律。
世界的规则是由一小部分人决定的,绝大部分知识的价值比不过一小部分“临界知识”的价值,绝大价值是由一小部分人创造的,80%的工作绩效是由20%的关键工作决定的。这就是幂次定律。请看上图:这是一个风投机构做的多笔投资的回报,画成图表,横轴是投资的企业的排名,纵轴是投资回报(倍数)。结论是:
排名第一名的企业带来的投资回报比其他所有的企业加起来都要多!
所以,我们也很能理解,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远超第二的第一,为什么有很多第一名比第二名多出来几个数量级的优势?因为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比什么都做好要更有效!况且,把所有都做到极致,是不可能的。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我们只做我们熟悉的领域,而且我们在我们有把握的投资上下重注!巴菲特的10个投资项目带来的回报,占到整个哈撒韦公司的盈利的70%以上。这就是更少,但是更好。
看到幂次定律,我一下子有幡然醒悟的感觉,宁可花最贵的钱,用最好的服务,也不要省钱去买一般的。因为,得到和李笑来代表的就是整个知识服务业的“头部”,头部的价值是最大的。企业同样是这样,在一个市场里,20%的领先者能抢占到80%的份额,而剩下的80%的人呢?只能去抢20%的份额,竞争会多么惨烈?
所以,我们去找到支撑我们成为“头部”的少数的关键事情吧。
(三)我可以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这个部分的核心概念--think different 。
“所谓战略,就是如何做出选择及取舍。它意味着通过慎重选择来实现不同。--迈克尔 波特”
仔细思考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人之所以在面对选择时会犹豫,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两个选项都很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在源头上我们自己的目的不清晰!
非精要主义者问自己:“我如何才能把两件事都做好?”精要主义者问自己:“我究竟要的是什么?”
张小龙问自己:我如何才能设计一个能链接人的产品?不入流的产品经理问:我的产品如何既能质优,还能价廉,如果还能看起来顺眼,那就更好了……
Think different !
不要去想那个职务更适合你,而要去问,我自己想要什么?
不要去比较哪个女孩更爱你,而要问你,你更爱哪个女孩?
不要去想两件事如何兼顾,而要去想,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其实,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想,我就可以开始,我也可以联系,在长期来看,我终将实现。但是,我不是可以做任何事,因为在人生去向哪里的问题上,我始终有自己的选择!
四、后记
这次阅读,让我又一次领会了对焦阅读的三必对焦中的第二次:理解掌握核心概念极其关联。今天文章里我谈到的几个核心概念,比如:习得性无助,就是我们理解作者文章观点的最最重要的临界知识,或者是笑来老师谈的“最少必要知识”!在读书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秒懂”的状态,而是读完一遍,一知半解。但是照着核心概念使劲,搞懂每个核心概念,马上就融会贯通。而且在搞懂概念的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升级哦:有几个概念,比如,假设、幂次定律、think different 这都不是原书里面的概念,是我没看懂原文的情况下,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关联”出来的!我感觉用这几个概念比原文还容易帮助读者理解,所以就用上了。
总之,这是一个经过实践的有用的阅读法,这也是一个读了就写,马上输出的输入过程,所以,我们一起来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