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传统文化的真谛 ——读《茶经新读》有感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传说中,神农氏就发现了“茶”,元代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中提到:“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文人将为七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之一,要么一杯清茶悠闲度日“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要么以茶会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要么怀念知音“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要么借茶遣怀“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茶圣陆羽《茶经》一书更是茶中《圣经》,但一直在传说中,真正读过的人很少。
如今传统的茶已成为商家炒作的噱头、投资人士的利好项目、所谓精英和上层人士的故弄玄虚。普罗大众的茶是80后、90后的冰红茶、绿茶饮料,70后记忆中的茉莉花茶,歌曲中“前门的大碗茶”,小资女人的花草茶,养生人士的普洱、黑茶、白茶等。鱼龙混杂的概念,越来越多加工的成分,掠夺了茶本来的味道。茶的真谛已经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
对于茶文化,我心向往却从来没有认真研读过,看到杨多杰先生的《茶经新读》,不禁眼前一亮。杨多杰是“多聊茶”创始人,“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对茶的了解透彻。《茶经新读》顾名思义,解释和考据陆羽《茶经》,化古文为通俗的讲解,同时加上自己个人对茶、以及相关茶文化的看法,读完后,让我这个爱喝茶却不懂茶、不懂如何品茶之人有了许多品茶知识。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一开卷,清新之感迎面扑来。茶树的外貌特征,从树形,到花朵、果实、根茎,讲得具体又清楚,十分形象。风趣、接地气而且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茶文化融入骨血中的热爱。
杨多杰还是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他关于中国饮茶文化的音频课程在喜马拉雅达到了100+的收听量。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程,但是读这本书感觉好像作者杨多杰坐在你面前,摇一把扇子,品一杯香茗,听他讲关于茶的种种故事。
作者将茶经分层十层,用同心圆的方式一一解读。习茶第一层修为围绕“茶汤”展开,给别人的茶汤要冲泡得当、品饮明白。白茶要浸水时间拖长,使茶汤滋味饱满。乌龙茶要采用先长后短的冲泡手法,保证茶汤口感适中。泡茶环节也是干货满满:泡好茶,茶水比例控制尤为重要,以130毫升的泡茶器为例,投茶量大致5克上下。现在许多人外出都用保温壶泡茶,將茶水比例控制住1.5:100,则一直闷泡也不会苦涩,这个比例为安全比例,同样适用于办公室,有条件适当改良把时间控制在十分钟,恰到好处。看到此处。大家不妨赶紧实验一下,按照这黄金比例冲泡的是不是比自己平常冲泡的好喝。
作者按照《陆羽茶经》的三卷把这本书分为卷上鉴茶,卷中泡茶,卷下品茶以及之后的卷外篇。虽然算是考据吧,但是里面也夹杂了很多作者对于现在饮茶现象的一些想法。比如在鉴茶中,作者就抨击了现在茶圈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盲目追求“高山茶”,并从《茶经》中找出了反驳的论点。茶叶只要生长在茶树适宜的土地上就能产出好茶。除去“高山”没有好茶的观点是一种商家的营销手段。类似的还有“古树茶”“纯手工茶”等等。我非常赞同作者的一种观点,学会用工具、机器替代人力本身就是人类的进步,盲目追求纯手工是一种认识上的倒退。不管别人的看法,不受外界干扰,追求茶道只为了找寻一份顺口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中国传统的“以茶待客”之道。“中国老百姓觉得,泡茶可以把客人留下。见一面不容易,能多待一会就多待一会。客来奉茶,无疑是最走心的茶事。”用最好的茶待客,是做主人的一份情谊,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感谢遇到这本书,在充满茶香的喜悦阅读感受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