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李三娘的人生悲剧?
戏剧《井边会》(又名白兔记)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李三娘的父亲为李三娘招赘了刘致远,这引起了李三娘哥嫂的极大不满,于是对李三娘夫妇做尽了迫害之事,致使刘志远外出从军。而后哥嫂一再逼迫李三娘改嫁,李三娘死活不同意,最后在磨房产下刘咬脐,被迫送到已经投军的刘志远身边。当刘志远派人来找三娘的时候,哥嫂骗来人说三娘产后身丧。结果李三娘便在苦熬中度过了十六个春秋,直到有一天刘咬脐打猎来到了李三娘平日挑水的井边……
相信听过、看过这出戏的人都会为剧中的李三娘流下同情的泪水,并跟着她一起怨恨哥嫂的冷漠无情。可哥嫂却不是造成李三娘人生悲剧的元凶,那么造成李三娘人生悲剧的元凶是谁呢?就是她的那位自认眼光独到、又极其疼爱她的父亲。
按照我国一向的传统,父母的家产继续人一般都是家中的男孩,女孩子一般都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极少有继承家产的可能。李三娘家中已经有了一位哥哥,那么在她哥嫂那里的思维定势就是他们是家中万贯家财的唯一继承人。谁知道父亲在没有参考他们意见(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看出)的情况下,居然为妹妹招来了可以跟他们共分财产的女婿。这对于爱财如命的他们来说是件绝对接受不了的事,于是才有了后面一系列不幸故事的发生。
有一句话说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从李三娘的父亲那里来看,他这样的安排确实不错,因为不管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亲骨肉,能够让自己的一对儿女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定然是舒心、安心得很的。可是这种舒心、安心只能够存在于父母掌控着家中经济命脉的日子里或手足友爱的前提下,一旦这种前提不复存在时,父母的好心常常会演变成手足间的“歹意”。皆因成了家的儿女有了各自不同的亲家,有了各自不同的观念与利益团体。如果父母不能看到这个,只凭着心中的美好愿望,强夺人意地任意安排家中的财产就会为手足间的感情划上裂痕、埋下仇恨的种子,一旦条件充分,仇恨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产生出许许多多狠毒的哥嫂和悲愤的李三娘。
戏剧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就常常不乏有诸如此类的故事发生,本人曾亲眼看过两个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关于我们老邻居一家的事情,话说邻居家的三儿子发展得较好,既拥有一套拥有土地权的三层房子,又有三层楼的商品房用于作生意,而小儿子只有一套用于居住的商品房。据此老邻居夫妇俩便要三儿子将半套老房子(分家时分的)转卖给小儿子,这样的话,小儿子就也拥有了一套拥有土地权的房子。可是三儿子与儿媳死活也不同意,一则他们认为老房子不在万不得已情况下是不能够转卖他人的;二则他们兄弟间的感情向来很是一般。结果老邻居和小儿子一家便认定三儿子、儿媳是坏人,没有手足之谊。而三儿子、儿媳一家认定老人偏爱小儿子,强夺他们的财产。结果闹了几年互不理睬,直至同为老邻居办丧事时大家的感觉仍旧怪怪的,而那套老房子更是成了谁也不愿提起的话题。
另一则是我同学家的故事。同学的老公家总共有两兄弟,都各自成了家。按说在这样的情况,大家就可以分开来过了。可同学的公婆怕小的难成气候,硬是不肯分家。一方面将家中开的日杂店收入全部投入到小的所办的羊毛厂中,一方面要求同学这一家每月得交几百块钱给老人做生活费。此外还常常提醒同学一家,应该多帮衬小的一家。同学说不是她不想帮他,而是那个小的很不争气,整天在厂里除了打牌就是玩游戏,一到了她家还会“三只手”。她一想到得时常去帮衬这个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又好吃懒做的人而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却疏于照顾就憋屈得要死。
当然,我所举的这两个例子的故事矛盾远没有戏剧舞台上所演绎得那么强烈,不过处于故事中的人都生活得很不开心、甚至是仇恨的这一点却是共通的。而制造这种不开心与仇恨的人正是那些自认为疼爱自己儿女的老人们,这种不开心与仇恨是老人所始料未及的尴尬情景,而当这个情景出现的时候,老人又常常意识不到这些都是他们造成的(一如听、看《井边会》的人们),而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孩子的人品问题。
我却更加愿意相信这不是人品问题,而是一个怎样在兼顾实际情况和各人心理状况下更好处理财产的家庭问题。面对涉及儿女之间的财产问题时,老人无论觉得自己的意见有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合乎情理(你的合情合理换做她人角度看未必合乎情理,如从我的那位同学的角度来看,她公婆的处理就显得尤其不合情理)都只能够当做一个建议,提出来让儿女们自个进行选择与谈判(而且最好要先跟利益付出的一方交流,等他同意了再告诉得利的一方)。切切不可简单地凭着心中的爱而对儿女之间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甚至横加干涉。否则不管是得利一方还是失利一方最终都会被弄得伤痕累累,难以自已……
据说后来团聚了的李三娘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嫂,当李三娘的哥嫂被杀时,他们内心深处未必承认他们是罪恶的,因为他们确实认为李三娘不应招赘。事实上李三娘也好,她哥嫂也罢,都走进了他们父亲导演的悲剧,如果不是他们父亲在没有充分了解儿女的真实想法之下,就做出招赘的决定,他们又何来如此仇恨、纠结的人生?!这话对于已经作古的李三娘父亲来说,他是听不见了。而现在正在为人父母的老人们却是应该听见并能够理解与欣然接受的,因为没有哪位老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女活在彼此仇恨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