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孩童时期的我,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老师要求读红楼梦,读三国演义,我都提不起兴趣。别人看书的时候,我忙着和邻居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一起丢石子儿。老师提起书中的名言名句时,我的思绪早就飘到了九霄云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当时的我看来不过是闲谈之说。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的我太快乐,书本尚且没有成为寄托心灵的地方,文字也尚且没有成为内心形而上的力量。偶尔会后悔,后悔没有多读书增长知识,偶尔也会庆幸,庆幸是那一段时光让我离自然更近,离快乐更近。
一直认为自己比别人成长慢,很多事情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关于读书,关于人生。那是我上高三的时候,满腔热血啊,想要努力,想要拼搏,想要实现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天公不作美,那一年里,我的身体状况不大好,四处奔波课也耽误了不少,精神也倦怠了很多,心里的火焰也一天一天熄灭,与朋友诉说也只能得到安慰,感同身受更是奢求不了,家人们呢,离我最近,却怎么也不知道我的无助,我突然懂得再怎么说,也无济于事,再怎么说,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
于是之后的漫长岁月,我开始试图从书里寻求答案。我开始看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看毕淑敏的短篇小说,看汪国真的诗歌,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周国平把幸福与苦难说得那么有道理,毕淑敏把人的心理分析得那么恰到好处,汪国真的诗歌给予人生的力量,史铁生用经历告诉我们苦难常伴他左右,他却仍然热爱着写作。我的心里好像突然就有一束光照了进来,照亮我蒙尘已久的心,我不知道书本的力量竟如此强大,它可以让我在想要放弃的时候继续坚持走下去,可以让我在孤独无援时给我伸出援助的手,可以让我想要跪倒在地,站不起来的时候助我一臂之力。我很感谢他们写的文字,是他们的文字让我理解了生命最真实的质地与状态是苦难与幸福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光亮和黯淡并存,甚至一生只有苦难,也要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奋斗终生。
那一年,因为书本,因为文字,我坚持了下来,走出了困境。如今,读书已经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来到大学,自由时间多得一度让我迷失方向,丢失自己,是古代文学拯救了我。《三国演义》陪伴了我很长时间,在每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每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午后。至今仍记得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自信,与鲁肃论将帅之道时的满腹经纶,与王朗对话时的妙语连珠,每一句话,都不禁让我拍案叫绝。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迷上金庸小说,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翻两三页《射雕英雄传》,你就会抵达南宋,再翻几页,你就会找到江湖,翻到蒙古草原,你就会完全变成郭靖。从草原到江南,从江南到华山。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仿佛自己也像郭靖一样,拥有自由、爱情、名誉、地位。一本《神雕侠侣》,见证几多爱恨情仇,陆无双的痴痴念念,程英的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道出多少爱慕。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年少时无不为爱痴狂,为爱折磨,人道中年,几经沉浮,终究超脱世俗,对尘世不闻不问,一心钻研武功。故事的最后,只有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至今被人们称道,广为流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许爱一个人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可以一整天不出门,沉浸在书中,在书中探索大千世界,洞悉人生百态。我开始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开始相信你的气质里,就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开始相信“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的真理。读书,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发现不一样的自己。趁我们还年轻,趁时光尚未老去,让我们一起在书中找寻与自己最为相近的灵魂,进行一场心与心之间的对话吧。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小型的避难所,博尔赫斯说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样子。我想说,在书中,你会与一切美好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