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第一:学会爱,传统的爱是摆布和控制,而真正的爱是理解和接纳,需要我们终身学习;
第二:理智上认知自由主义来治疗我们那个病态共生的集体主义,通过读书,读文章;
第三:觉知,当别人不符合我们的想象,我们就会怒气蒸腾,可以稍微慢一拍去说话,任何表达不满情绪的事,罗胖会说“1234567,宝宝不生气”任何对情绪的觉察都是在瓦解情绪,流泪的时候去照镜子
第四:行动,包括各个层次的行动,因为要不断面临纠正,不断面临犯错,不断面临要和别人合作,说服别人和认识自己的不完美,这样就可以逃离出自己所想像的世界。
不自觉想到自己,有行动,但太少,一直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在跟着孟老师做项目这几周,才发现自己是多么low, 不过我有觉察,我也在改变
小感慨
读完《巨婴国》感慨万千,自己一直对童年家庭记忆对一个人的影响很感兴趣,书中对此做出了很专业的描述,一个婴儿在三岁之前需要无条件的爱和陪伴,与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直接决定了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质量,而在中国,真正的合格父母实在稀缺。
我们中国人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需要掌控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各种亲密关系,然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给对方真实的爱和自由,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建立链接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真实的爱,而一旦失控,我们就会感觉崩溃,用各种极端的方式重新掌控,比如自杀
关于亲密关系,不得不提默多克与邓文迪,一个大师配一个索求无度的女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师在很多人面前感受不到真实,身边的很多人对自己都是很敬重,由此产生巨大的距离感,让人感觉很无趣,生活需要平衡,大师也是人,也渴望自己的生活多一点真实,像邓文迪和默多克这样的关系中,男方慢慢变成了孩子,女方慢慢变成母老虎,凶悍的对待着对方,亲密关系最大的敌人是孤独。
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比如一个家庭里有一个神经病孩子,父母为了向别人宣告我的孩子是完整的,就想办法给让孩子结婚,用完整家庭的表面事实,来逃避破碎的深层事实。这种就是我很不理解的自欺欺人,自己过的好不好,要问自己的内心,柴进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破碎的心灵导致破碎的家庭,破碎家庭养出心灵破碎的孩子,一代代轮回而已。
小体会
书中对于中国的孝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孝顺,孝顺,所谓的“孝”在中国就是“顺”,就是孩子“顺”老人的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真实自我牺牲了。其实对于中国的孝,我个人受自己的父母影响比较深,就是对父母好一点,首先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其次就是尽可能多的陪伴,细细想来,在20多岁这个年龄段对于这些东西的理解有点虚,因为没有真实的经历作为支撑,不过一直以来有一个价值观,我和父母本质上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应该有支配对方的想法,应该是在自己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让彼此一起成长,在相聚的时刻能够真实感受到彼此的开心,这才是父母或者伴侣最好的成长状态吧
要想让孩子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种感觉----他可以自由的使用妈妈,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孩子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
失败的她
以为自己很用力,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想换取对方的一些东西,因为太使劲,会让对方导致压力,会导致双方都不自在,对方感觉到被束缚,对,就是被束缚,然而自己却以为自己牺牲那么多,她不该怎样,怎样!刻意而为是如此的不真实,两人各怀鬼胎,这怎像是在恋爱?
所以我和一鸣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真实,再次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