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梦想通过写作变现,实现财富自由。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是:
每次一打开电脑,薅下一把头发,还是写不出来两行。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不忍直视。
觉得写不出来、坚持不下去,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写作?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转变这4个思维,写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01 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答:先走出去
很多事情做起来并不难,难得是迈出第一步,并坚持走下去。
有些人总想追求完美,得等文章构思好了,语句琢磨透了再写。
没有想出满意的题目,没有找到好的开头方式,写了删,删了写。
在电脑前正襟危坐一个小时,也写不出来两句话,一篇稿子拖拖拉拉好几天也完不成。
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对写作产生了极大的畏难情绪,越来越迈不开步。
坚定一个信念,“要相信写作这件事,先完成,再完美”。
一旦开始写,就不要停笔,不要纠结于个别字词,不要太在乎素材是否叙述准确,按照预定的时间,流畅地完成一篇文章,再返回修改。
如果总是纠结于怎么“写得更好”,就会被“写不出来”这块大石头绊倒。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确定好主题、搜集好素材,列出文章大纲,这样整篇文章就呼之欲出了。
最后选择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设定1-2个小时,不用删除键,一旦开始就不要停,直到文章完成。
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很有成就感,再也不像以前似的抓耳挠腮,几天憋不出来沮丧焦虑了,慢慢积累成功的感觉,再也不怕写作了。
02 生活单调没啥可写的!答:雁过拔毛
很多朋友反映自己生活单调,经历的事情少,没有那么多可以写的东西,更不知道从哪里写起,所以很难有持续写下去的动力。
写作是输出,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输入,自然难以为继。
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的信息,之所以觉得生活单调,是没有站在写作者的思维去发现。
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和记录,便不会觉得没啥可写。
可以从自己、从身边人、新闻、视频、别人的文章、网友评论、音频、书籍中寻找素材。
将对自己有用的金句、小故事、小实验记录下来,充实到自己的素材库里,成为我们写作的砖瓦。
如果还不知道写什么,就从眼前的一块砖、一朵花写起。
任何文字和事情在眼前,都要“雁过拔毛”,让它成为自己的东西。慢慢地,素材库就能丰富起来,写作就会越来越容易。
从写作者的思维,跳出生活中的琐碎来看待生活,观察身边的哪些人和事能成为写作素材,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
03 没有灵感写不了啊!答:写了灵感才来
很多人迟迟动不了笔,就是觉得,我没有灵感,写不了啊。
对于作家来说,灵感非常重要。诚然,有很多作家灵感偶发,写出了许多惊为天人的作品。
但是,灵感并不是必不可少,没有灵感,照样也可以开始写。
如果写作完全依赖灵感,等待灵感,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
始终处于临渊羡鱼的阶段,那么永远不会见到成果。
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的心理状态。
不能每天等待偶发的灵感,而是要主动创造灵感。
全身心投入地去写,持续地写、辛勤地创作过程中,激发灵感,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
质量是在数量中产生的。写得多了,心得就多、经验就多,才会文思泉涌。
04写作一定是苦哈哈的吗?答:可以轻松高效
读了太多的作家呕心沥血、透支身体创作的故事,无形之中就对写作产生了巨大的抗拒心理。
还没开始写作,就想象着头发掉光、疾病折磨的模样,完全吓到自己了。
然而,我告诉大家的是,写作完全不必苦哈哈的。
通过制定合理的写作计划,正确规划好时间,就能更好地掌控写作。
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能够让那些“不写”的借口通通靠后,不再是随意而焦虑的状态,每日写作之外,还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很久不写,突然有一天写好几篇,不仅不利于形成持久的创作习惯,还经常会因为写不出来而焦虑,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但并没有完成几篇文章。
要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规律地创作。比如两天一定写一篇,这样一个月下来能写15篇。
逐渐培养写作的习惯,树立写作的思维,让写作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陪伴我们走下去。
当一件事成为习惯,坚持起来就不会那么难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