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脱冷有腐蚀人心的技能,意志薄弱的人在他的一番教导下就成了他的工具。我很喜欢他,尽管别人都叫他魔鬼,但是只有他那样魔鬼的手段才能和魔鬼斗法。他利用艾丝苔的感情榨取银行家纽沁根(纽沁根又是另一部小说胡主角)的财产,他利用男人受辱时的冲动来杀人,为达到目的他找人强暴敌人的女儿。虽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喜欢他有点不道德,但是我还是坚持。世界上的魔鬼真的太多了,巴尔扎克借伏冷脱的口说政府官员是“替有钱人辩护,把有心肝的人送上断头台,好让财主们太太平平睡觉。”为了升官发财出卖妻子儿女。巴尔扎克也控诉法律“没有一条不荒谬”。“凡是浑身污泥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条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给牵到法院广场上示众,大家拿你当把戏看。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大贤大德。”伏冷脱对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透辟认识,不是范范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而是具体深入到五花八门的手段上。上流社会的诡计他洞若观火,底层社会的各种花招他也了如指掌,揭不揭发利不利用完全看符不符合他的利益。伏冷脱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制造者。虽然隔着书页我可以说我喜欢他,但是如果他真的是我身边的人,即便他长的玉树临风我仍然会敬而远之。
靡非斯特是歌德名著《浮士德》中那个有名的魔鬼。西方文学史中的恶魔类形象,源头可追溯到《圣经》中诱惑亚当和夏娃的撒旦。人魔订约的故事与魔鬼形象出现的历史几乎是同样悠久。靡菲斯特身上有着“拜伦的影子”,并因此获得了肯定的价值,其最后的失败也具有了悲剧色彩。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作为诱惑者和试炼者出现的靡非斯特参与了所有事件的进程,它非但不愚蠢,还颇具哲学家的气质,它向浮士德自我介绍时说道:“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常常想的是恶常常做的是善。”诗剧最终“信仰得救”的结局暗示了“恶魔性”的积极意义:不断的毁灭能促使事物的更新,以致新生,这正是大毁灭中的大创造。靡非斯特却无疑是被创造出来的最典型的恶魔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