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群里有朋友分享了一张图片,内容是一段话:
幸福是什么?
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
但真正的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之前也读到过这样的片段,从没认真做过思考,直觉上非常认同此类观点,也便从不质疑,甚至还会为此责备自己前半生活的过于肤浅,居然一直在追求那个“有”字……
直到此刻,依旧坐在车里,翻看手机再次细细品味这段话,发现其中有蹊跷,绕来绕去都变成是对自己的责问。
固然,我们不能为了“有”而彻底放弃“无”,但这不代表这两者是绝对对立的。认真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前半生,得出一个并不确定的结论,那就是在有房有车之前,我似乎从未考虑过“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从最深的农村出来务工的人,在这个城市里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生活里必然缺少“有”,实际情况是没房,没车,没钱,没权,幸好基于这样的状况下,只有对生活的忧虑,而没有病痛灾祸。
此时在想,为何当时那样强烈的想做个有房有车的人,也很简单,首先是不会再为最基础生活忧虑了,想要安全感,所谓内心安居,人才乐业,至于实现以后还会不会有别的忧虑,大概率是会有的,也可能没有,要因人因事而异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忧虑的方向和程度都发生了变化。
没房没车的人会不会有忧虑呢,我猜一定是有的,国情下的国人,天生为流浪而生的怕是少之又少,稳定的活着是基本追求,这也不难理解。
既然世人忧虑无处不在,非要追求无忧无虑的境界于普通成年人而言是个伪命题,讨论的价值不大。
所以,“有”不等于幸福,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再说说“无”,其实我理解的无病无灾这四个字跟幸福的关系也不大,它能决定一个人与不幸的距离,不幸的对面是幸运,而非幸福。
不幸属于概率事件,也很难确定绝对的因果关系,有房有车有钱有权的人会生病遇难,无忧无虑的孩子也可能遭遇同类不幸,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只要活着就可能遭遇黑天鹅事件,跟有房没房有钱没钱无关。
细想想认识的人中,不乏一无所有还有灾有难的,就连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也会成为弱者的灾难,这也很可怕不是么?
所以,“无”也不能等于幸福。
我想冲突的不是“有”和“无”,对应自己这一生,最好的策略是该追求的物质基础不能放弃,能规避的忧虑灾祸尽量拒绝,不论生活中“有”了什么“无”了什么,都不能成为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
比如,明明有房有车,偏偏贪财弄权,明明没病没灾,偏偏贪杯纵欲……由此导致的不幸福,又与“有”“无”何干?
想来想去,最后想说如何定义自己的幸福是需要大智慧的,如何让自己活的离幸福越来越近就更需要智慧,一句话,一个段子能给出的指导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