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为《恰到好处的安慰》一书的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学习一点“如何安慰别人”
引子
有时候,当朋友向我们诉苦的时候,我们不晓得说什么,毕竟我们不能用三言两语解决别人的痛苦。但好在凡人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本书算是伤者的生命之水,但并不能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只能让你再此面对这种情况时,能大概学习如何安慰人心的简单基础罢了。
正文
书本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心怀善意,比任何事都重要;聆听,胜过千言万语;3.小动作,大不同。但既然作为读书笔记,我自然将里面的内容整合了起来,将文章精炼了下,方便大家阅读~
<第一部分,心怀善意,比任何事都重要>
首先,照顾好别人之前,先要照顾好自己。如果我们要全心付出,必须先对自己心存同情。
其次,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伸出援手。我们害怕做错事,说错话,没时间。但我们把问题想的太复杂了。受苦之时,声旁有人的陪伴时真的能够获得更多快乐。
并且说些什么比什么都不说,几乎总是有较好的结局。什么都不说,会更糟糕。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陪伴他人一起共度困苦的时刻,会让你在生命中最跟别人紧密相连的时刻被排拒在外。
<第二部分,关于悲伤,勇于开口>
当我们深处于苦恼中,还要能“珍惜我们得到的”,真是说来容易做来困难。有时候,庞然、巨大而强烈的失望或恐惧,会遮掩其他的一切,让我们无法看到对方给予的美好。最讽刺的,偏偏是我们这个时候最迫切的需要这些美好的东西。
那悲伤长什么样?1失去自我认同(不知道自己是谁)。2.失去陪伴(最重要的人离去)。3.失去归属的群体(孤独)。4失去自信。5失去经济安全。
悲伤的问题就在于(绝望无助):他似乎没完没了、无法终止。它使我们恐惧,脆弱,羞愧。
并且求助,会让我觉的自己是个负担,或者根本不晓得自己要的是什么,又或者被击垮,已经放弃了。
当一个人对着一堆碗碟,一叠账单哭泣,觉得人生跟坍塌崩毁的瓦砾堆没两样,他会觉得寻求协助不仅痛苦不堪,甚至毫无意义。
因此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不等对方开口就主动提供协助。其实你感觉自己说错话,像是一个大笨蛋——千万记住,你的可怕不及别人心中的一半。伸出援手但笨手笨脚,往往比根本不伸出援手好得多。
身处危机的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无缺,他们需要的,是你。
<第三部分,聆听,胜过千言万语>
學會聆聽——等待三秒再说话。 如果聆听带来的沉默令人不悦,那并不是因为沉默是个问题,而是因为你还不习惯那种沉默。 我们要记住,我们沒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也千万不说建议(除非他问你),人们并不 想要因为自己遇到的困难而遭受指责,而且也不想为了自己的选择出面辩护。
有的时候,我们会喜欢用“你的心情我懂”去表示我们似乎和别人感同身受,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很好,这句话似乎有點看輕受苦著的個人獨特經驗(很可能别人回想,你懂个毛线?),所有人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并且千万不要把你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作比较!两人的感受不一样还是其次,很可能这样会使话题的中心变为你!让别人好受一点的方法,就是让对话的重心变成对方!比较,总是令人厌烦的,不要改变谈话的中心,你应该去关注他,而不是让她来关注你
<第四部分,那什么时候该说,说些什么呢?>
不知道说什么,就说“你還好嗎?”(打開話匣子的好辦法)。或者真是遗憾。
但有的時候也不能問,当别人明顯的心煩意亂,或重大慘案的前幾天,他們可能會說,“媽滴,你覺得我還能多好”?并且有的时候,别人不会知道你是否想听真话,或者累坏了,因此说还好,那可以用下面的话,表达你真心想听别人的状况“你对那有什么感觉,你的感觉何?”,“你今天过得还好吗?”如果任何人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发生了一阵子,就可以放心问:现在你适应的怎么样了?
重要的不是你还好吗?而是能够直达对方内心想法与感受的关心
明白对方痛苦的地方。除此之外谈话的时间和地点很重要,可以用“你什么时候方便聊聊”去体谅对方。聚焦在对方的感受上,切勿只关注事实。
<第四部分,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还该问吗?>
在事情发生过后很久再主动关心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即使时光消逝,它们也从未停止想过自己的悲伤,但他们的朋友会逐渐忘记这些哀殇。一个人面对悲伤事件的长期效应,就是往往到最后会感到十分孤独。成为那位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都一直记得的人?并不是什么坏事。电话,如果是十分亲密的朋友,一定要打。如果关系一般,就发短信吧。不要勉强对方,有的时候,人们需要空间。你真诚的给予,要从你能给的开始,而不是别人的需要。做什么都好,即使是小事,都绝对足够,而且恰到好处就是美。
千万别说“好歹你……”最糟糕的假设会让人比原先更害怕,你的工作是倾听。别替别人提出那么多建议。别表达太多的你以为
带着真诚与坦率,彼此主动关怀,而且精密相伴度过困顿的时刻。这些正是能讲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深刻情感,避免给予治疗建议,避免用“你应该……”
尾声
自此,本书我比较喜欢的内容都摘率在上面了,有很多我个人的想法想分享给大家,因此会单独写一篇心得,跟大家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