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几个点回顾下:
一、上班状态:经过8天假期的放松调整,脑子里长期绷紧的神经似乎松驰了不少,没有那么焦虑与迷茫了。对工作不再有太高的期待,不计较得失。对不关自己的事,不想知道也不关心。凡事做就好,有困惑与疑虑,能问到人的就问,问不到也掌控不了的,就随它去。
上午就Y总发的一件事,跨部门联系了好几个人,兜兜转转,问题还是回到了Y总。解铃还需系铃人,在这种信息流转不畅、不对称的地方,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远比做好一件事困难,很多功夫容易白费。尽管如此,弯弯绕绕、沉浸式地线上沟通,时间打发起来也倒挺快,办公室不让开空调的闷热,也暂时得以忘在了脑后。
二、生态定位:我为什么放弃了部门管理的机会,而拱手让给了Y总的心腹?扪心自问,归结了三个原因: 1. 打心眼里不认同这个企业的文化(或者说它就没有文化),不专业,不职业化,生存及竞争策略低俗,甚至把行业门槛拉低了;不认可Y总的管理风格,简单粗暴,难以沟通,很多时候做事没有职责边界,因而不想与他有过多的交集,把自己本分做好就行;2. 心腹是Y总的亲戚;3. 我想偷懒,能得闲能清净,压力小,还能照样拿工资,不挺好?但另一个侧面,也是懦弱之处:不敢去主张自己的想法,不敢承担责任与压力,遇事畏首畏尾,也有这部分的原因。
如果换个认可理念的企业,认可能力的老板,或许我不会甘于低调,就此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
三、关于演讲: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听播客就是其中一种手段。但这种形式总是过于被动,很多话题与观点被动听来的,都不如实践所得,听完就忘,不能内化成自己的。演讲也如此,用AI和搜索检索写了稿子,内容都不熟,就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听了《知行小酒馆》嘉宾的对谈,感叹他们总能用如此精准的、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侃侃而谈,着实让人羡慕。这才是行家,领域里真正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