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史铁生的《丁一之旅》时,他在里面穿插了关于天堂的记述,那时隐隐约约就有一个念头冒出:
人是否就是上帝与蛇,男人与女人的综合体?
史生说,在哪儿碰着地狱,在哪儿才能找到天堂。
其实说到底,无论地狱还是天堂,出处都一样,都在这人间,都在这人间的苦难里。
一个人,有可能是自己和身边人最大的天堂,也有可能是最深的地狱。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而主要矛盾,无非是善念与恶念、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纠缠较量。《圣经》不过是用象征的手法,把这两对主要矛盾进行了拟人化。
善念生,则神佛起,光照万物,众生普度,人间即天堂;
恶念起,则诸魔现,遮天蔽日,众心蒙尘,人间即地狱;
理性,代表着男性主导的思维方式,阳刚如山,生来似乎就是为了征服与战胜,现代社会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同时也代表着务实的一面,即相信科学,重物质享受,倡导现实、秩序、理智、数据、证据;
感性,是理性的反面(或延伸),代表着女性主导的思维方式,阴柔如水,生来似乎就是为了爱与和平,为这个过于理性的冰雪世界注入一缕温情与阳光,同时也代表着务虚的一面,相信直觉,重心灵成长,呼吁梦想、自由、爱情、艺术、创造。
史铁生笔下的女教师O死了,在明白身为丈夫的画家Z只是拿她当做一件征服的战利品而对爱情绝望后,她自杀了。她的自杀,何尝不是在这个理性为主导的社会下,感性与理性较量的必然结果。叹息,同时也感到庆幸,感性并没有放弃,O去另一个世界寻她的爱情之梦了,Z在之后的流浪之旅中也应该有所顿悟吧:世界不只是征服,生命的意义也不止于做一个强者!
最近翻了几页赛斯书,里面说,心灵是没有性别之分的。过分地强调这种分别,硬生生把活的意识往这二个模具里面套,反而让心灵变得扭曲,失了本真的面貌。
我想,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定是一个平衡的人,男性思维与女性思维平衡的人,就像一幅山水画,水绕山,山依水,刚柔并济,虚实相合。
所谓圣人,不过是保持着神性之光常亮;君子,则次之,虽不能常亮,但经过较量,神性大多能战胜魔性;小人,则反之,遇到着实得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