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师资格证的题做腻了,翻开《社会学的意蕴》。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通识类的书,特别通俗易懂。我虽然才翻了40多页,已经爱上了这本书。
我来读研之前,就告诉自己要多读书。要把大学里所有失去的时间弥补回来。可是真正的研究生生活却过的手忙脚乱,甚至面对很多老师的作业,也把读书当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今天,在读这本关于社会的书的时候。我的心胸又开阔了许多。前面主要讲了社会学是什么,以及关于本书的框架。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化的,人存在于社会模式之中。
看了这么多理解最深刻印象也最深刻的话。
我想试着用我的经历去解释一下这几句话。我在高中的时候,经父亲介绍认识了一位阿姨。阿姨为鼓励我高中认真读书,给我讲他们家姐姐的故事,说姐姐在高中期间从不与任何人打招呼交往,每天都努力学习,大学考上了西安交大,保研,博士在香港大学读的,后来结婚生娃移民加拿大。
这个励志故事对于当时刚上高中的我是个不小的冲击。我除了保留几个少有联系的初中同学,秉持着不与任何人交往的选择,认真努力学习。第一次考试就从27跃居班级前10,在给我带来成就感的同时,其实也给我的内心埋下了深深的阴影。我不与同学交往,我不融入集体,所以很多同学在接近我不成的条件下便远离了我,甚至有的男生总会带着一种鄙夷的眼光吧,我猜他们在说我只知道读书,是个书呆子吧。事实证明,高中的这段经历其实对我人生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都是很大的。
以上的故事是我的亲身经历。从这个来谈,我个人并没有把自己看做整个社会组织中的一员,即那时的我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人是社会存在物的真理。社会模式是什么?它起源于社会行动,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回应转变为社会互动,进而人与人之间交往便形成了人人需要遵循的社会规则,即社会模式。正是因为我的不交往原则,别人得不到回应,别人以为我很奇怪,我不遵循社会模式。因而我很痛苦的受到了异样的眼光或是排挤。
我又想起我大学的一个室友是个学霸,她在大学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从来不与我们沟通,后来班里同学都不喜欢和她来往。我们毕业之后寝室室友都互相留了新的联系方式,她从不联系我们,也没有回应我们。虽然她而今已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但她确实奇怪的不遵循社会模式与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人类存在于社会,依存于社会。我们只有适应社会模式,社会规则,我们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不受伤害。
而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之所以会受到伤害,一切皆源自于我们对于社会规则的不清晰。因此,要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要多读社会学的书籍,才能使自己更加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应该如何更好的为人的道理。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不开心,你感到孤独,你感到难过,一切你感受到的负面情绪,你都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遵守社会规则了。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态。
下一篇我想试着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的小学生会因为某个老师的忽略而不喜欢某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