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记得合肥有一小语名家——吴福雷老师,后来好像离开市教科院的体制了,不知是否回归?但他让我很膜拜,评课一针见血,教人研课之法,还会催人奋发……
以下是近期对他的一些经典语录大荟萃:
我们的专业成长就是在一次一次追求“特别”当中真实地发生的。作为语文老师,你要是半个相声演员,你要是半个朗诵家、演讲家,半个书法家等等。我们要有点演员的禀赋。你进入这样一个场,你立刻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面貌、方式,要有和孩子,和文本,和这个情境高度契合的一个姿态。
每一个字的板书,整体的布局都要非常讲究,不是随意地摆放。黑板上的板书就是学生的思维导图,黑板上呈现的内容,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会先在地、深入地刻在孩子的脑海中。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黑板的价值。
困难的才是重要的。40分钟,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们都尽可能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往往就体现在学习的难点之处。
因为你的课,他的生命变得更有光泽了,更有诗意了,也更为丰富了。如果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去搏一把,我觉得真的对不起我们这样一种年龄。所谓的青春,我认为在退休之前都可以叫作青春。你都有理由,有资格,有可能在课堂上展现你的风采,让你不枉此生!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是从解读文本到设计到实施到反思,但还没有结束,还要重新回来再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高度决定了你课堂教学的高度。
我们老师要有一种本事,就是你一个问题出来以后,既能指向你要到达的那个目标,又能把孩子内在的情感、思维搅动起来。设计挑战性任务。
让学生勾连自己的生活:我的妈妈也是一个英雄……写的是母鸡,实际上写的是一种母性。一学期一节主打的课,你就是在拾级而上,你自然而然地就在成长了。那些成功的人,优秀的人都是“自燃”型的。他就不断地去燃烧自己,燃烧自己的热情、智慧、能量,不断地“自燃”,这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专业的成长。
朗读是语文教学基本的、常态的、有效的方法。我们一直在说语文教学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迁移,读中运用。读准、读对、读深、读活、读出自己。
第二学段是中段。我以为是一个关键词叫:点拨。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当中,基于语言慢慢地渐入佳境,发现文本背后的秘妙,初步地了解和习得相关的语文要素。我想,只要我们是个有心人,特别是我们还带着朗读出发,就极有可能走到文本更深处,去领略一个又一个绝妙的风景,同时也会真正享受到高品质的、幸福的、完满的职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