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有感》
人是理性的动物吗?有人会说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传统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市场经济下的人是理性的,做任何决定都会权衡收益与成本。但真相可能跟我们的认知差距很大。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人是非理性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情形。
1.攀比让我们更喜欢相对好的事物。幸福也来自于相对性。
例子:经济学人订阅方案有三种。
第一种阅读选择:花费59美元在网上订阅,好像不算贵。第二种选择:买125美元的印刷版,价格有点儿高,但还算可以。然后我读到第三种选择:印刷加电子版套餐同样是125美元!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其实是商家的套路,以同样的钱买到更好的服务,第二种服务存在的价值就是提高第三种的订阅量。
同样人们对工资的满意程度也与自己身边的人工资多少有关,如果自己年薪从10万变为30万,开始很高兴,但突然发现之前工资比自己低的隔壁老王变成了31万,就会不开心。
作者在文中也给我们提供了约会的建议,带上一个在内涵与外貌上都比你略逊一筹的同性一起。
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与别人攀比,或者与比自己稍微差点的人去比,提高幸福感。
2.锚定效应。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决定会在脑中形成印记。
例子:刚开始无人问津的黑珍珠,在哈利·温斯顿,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温斯顿同意把这些珍珠放到他在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展示,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再加上媒体大肆宣传,轰然就成了稀世珍宝。
又如,当我们去一个环境特别优美的餐厅时,心理预期会让我们觉得很好吃,同样的菜,在环境杂乱的地方就会相反。
很多日常的行为习惯,比如每天去固定的餐馆吃饭。也许我们做这些事情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或者这些事情真的更有价值。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被锚定了。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去视,自己的日常习惯究竟是合理的吗?
3.免费的力量非常大。它会让人忍不住冲动去买。但有时候免费会让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例子:几年前我(作者)打算买辆新车,当时我也知道应该买辆厢式旅行车。事实上,我仔细读过本田厢式旅行车的资料,并对它有了全面了解。但是后来,一辆奥迪轿车吸引了我的眼球,最初是由于一个令人心动的优惠——三年内免费换机油!这么大的诱惑我怎么抗拒得了呢?但买了后发现三年只省了150美元,却付出了后备箱经常空间不足的代价。
4.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为什么我们乐意做义工干活赚钱时却不高兴?
社会规范能够让人无条件地更努力去奉献。如警察,消防员。他们带有社会的使命感与荣誉感。
社会规范可能使得性无偿得到。而且,我们希望这是温存的,并且带来情感的滋润。有时市场规范则会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当你用市场规范跟女生提起我跟你约会花了多少钱你该跟我上床时,只会招来一巴掌。
这也是很多公司加强社会规范建设,如公司福利的原因。因为一方面来说这能使员工拿更少的工资出更多的活儿。
5.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如很多第一次生产的产妇都会要求不做麻醉,但其实她们忍受不了。又如银行的次贷危机,一部分原因就是银行认为用户是理性的,不会借高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钱,这才导致很多人透支信用卡还不起账。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理性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个禁入的界限。
6.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迷恋地无法自拔。在做决定时更关注会失去什么,即厌恶损失。
如自己的孩子越看越好看,越看越爱。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那么漂亮的孩子,而观众们却无动于衷。
又如人们卖房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房子报价比市场均价高。
我们最好能做到以非拥有的心态来进行每笔交易。
7.人们总喜欢给自己留有余地,但其实有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想拥有这个,又想拥有那个。这也是厌恶损失的一个表现。给自己留多扇门往往会使自己疲于奔命。世上难有万全其美之策。如何做好减法?这很重要。
8.为什么我们不诚实?为什么现金的使用减少使得不诚实现象变得更多?
因为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从欺骗中获益,正是这两种相冲突的动因的博弈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说谎或者不诚实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认为下载盗版音乐等于偷了别人10元钱,你可能就不会为了省钱而下载,因为这会让你每天都惴惴不安,每听一次音乐都是一种惩罚。你更不会随便欺骗你真正爱的人,哪怕这对你有利,因为这可能让你内疚一辈子。
9.个体属性与群体属性的矛盾。
在集体点酒时,那些希望自己特立独行的美国大学生往往会点别人没点过的,就算他不喜欢这种酒。而在私底下,情况则不会这样,因为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点菜点酒时,更倾向于表现出对群体的归属感,着意刻画与别人一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