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精读了12月早读营的《精益创业》,一共用了9个番茄时间(接近4个小时)。
首先是打破认知盲区。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都没有接触过创业,更别提创业方法论。
精益创业的方法是通过“开发 – 测量 – 认知”的反馈循环,快速、低成本地试错,找到最佳赛道,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企业加速发展和规模扩大阶段,也同样适用。
书中没有丝毫鼓吹创业,而是非常冷静地指出,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的事实,并且提出在极度的不确定中,可以利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不断获得经证实的认知、而科学地制定和调整各个阶段的计划、重点和衡量指标,做出合理的决策,逐步接近成功。
其次是与已有认知的碰撞和激荡。
如果把已有的认知,比作一个湖,而毫无关联的“陌生领域”的“外来知识”,像是投进湖面的一颗石子,先是散发出一圈圈涟漪,继而激荡起波浪。
“精益”与“规模化”的思路和做法相反,却能以更小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获得更大的效益。
同样的思路,能不能用到个人的成长上?
比如我们对新技能的学习,要全面齐开,大而全,导致很多半生不熟的技能,就像积压的在制品,严重占用资源、时间和精力,而且进程缓慢,甚至无法抵达终点;还是采用单件流,学一样、会一样、精一样,就像集中火力,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破?
育儿是否也能借鉴同样的思路?
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我女儿会五种语言》,书中除了语言的成功学习经验,还有一点触动我的,就是对于兴趣和特长的选择,就类似于快速、低成本试错,让孩子尝试,如果不喜欢,就果断放弃,直到找到她钟爱的马术。而不是我们传统的咬牙坚持、从一而终的原则。
而另一件有意思的关联,是孩子的技能学习和兴趣发展,应该采用推动式还是拉动式?在《虎妈的战歌》里,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用虎妈的方式,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音乐神童。而讽刺的是,小女儿自幼桀骜不驯,但又被强压学习小提琴并取得不俗成绩之后,彻底放弃了小提琴,而转向有兴趣的网球。
进而联想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因材施教”,放到今天都是无比先进的思想。是工业化时代下 “规模化”、“批量化” 地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体系所远不及的,也与“人”本身的使命,偏离得太远。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领域百花齐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已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值得欣慰的事。
在高效阅读,从六大维度去阅读,查缺补漏,打破认知盲区,贯通已有认知,认知体系加固升高,真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时有收获,处处有惊喜。
#艾米高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