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第33期坚持分享第110天
书抄
孩子的不当行为:报复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归属感,觉得自己没人爱、没人疼,他就会想我要让你受到同样的伤害。此时,他的行为目的就是报复。孩子试图通过寻求关注或挑战权力的方式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报复,家长可能会感到自己受了伤害,会感到失望、难以置信甚至厌恶。会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那么多,那么爱他,为什么他却说出那么伤人的话,做出那么不顾后果的事情。父母的这些感受,是判断孩子行为目的的第一条线索。
读初中的小林,跟朋友约好周六上午10 点一起出去玩。时间快到了,他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出去玩了啊”妈妈问“作业写完了吗”他一边往外走,一边说“回来再写”妈妈一把拉住他“那怎么行,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小林着急地说“我已经跟同学约好了,不去怎么能行”妈妈坚决不同意“现在学习这么紧张,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出去放松一下。”还叫上爸爸,一起堵在门口。
小林很生气,他恶狠狠地瞪了妈妈一眼,用力关上房门。他越想越觉得生气和委屈,就拿出作业本,打开门,当着父母的面把作业本撕碎并扔在地上,说“作业,作业,除了作业和学习,你们在乎过我的感受吗?从明天起,我不上学了”小林的举动令父母难以置信,愤怒的爸爸冲上去扇了小林一个耳光,并吼道“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你好吗?你自己去房间好好想一想,没有想清楚怎么回事就不要出来,也别想吃饭”小林转身回到房间,又是一声沉重的关门声。一家三口都沉浸在伤心与痛苦的氛围中。
在这个案例里,小林明显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因为父母没有顾及他的感受,他跟同学约好出去玩,结果却食言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他用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时,父母如果能根据自己的感受与孩子的行为来推测孩子的行为目的,就能够知道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至于把事情闹大。
小林撕作业本,并说自己不去上学的行为,显然是对父母的一种反击,而且是最为有力的反击。因为小林认为父母越不想让我做什么,越担心我做什么,我越要做,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反击与伤害。所以,当孩子的目的是报复时,他们的回应是反击,伤害他人,毁坏物件,以牙还牙。这可以作为判断孩子行为目的的第二条线索。
而事实上,他心里真正想说的是我受伤了,请在乎我的感受。然而,小林的父母并没有读懂他的内心感受,爸爸的那一记耳光,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孩子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只在乎作业,不在乎我,我没人爱也没人疼,我受到了伤害,所以我也要伤害他们,这样我才会得到补偿。
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矛盾的个体,他们一方面渴望自由独立,不想被束缚,在表面上讨厌被人照顾,假装很坚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敏感脆弱,特别渴望爱、渴望被理解。
所以,当孩子有报复的目的时,家长不要想着以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就范,而是要率先停止还击,从报复的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待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是因为什么受到了伤害,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补偿过失,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
修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这个案例中,家长该如何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家长可以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看得出来你很生气和难过,你跟同学约好出去玩,结果又不去了,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很抱歉我们当时没有想到这一点,更不应该一时冲动打你,你一定也觉得受到了伤害,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吗”
孩子可能会缄口不言,也可能不会说得太多,这时家长可以用反射式倾听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重新建立起对你的信任感,让孩子明白你的爱与关心。
“看来你很伤心,能告诉我更多一些吗后来发生了什么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是的,如果是我,我也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对你控制得太紧,让你感觉不到信任,其实你是可以安排好写作业的时间的。”
“我们想让你明白,不管怎么样,我们都爱你、关心你,如果我们使用的一些方式不对,你不喜欢,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改进的。’
………
当孩子感觉到爱,感觉到自己是有所归属与价值的,他就会停止报复,把精力放在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上来。
报复是挑战权力的升级,如果孩子挑战权力的时候,父母一直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报复行为。很多家长说,当孩子寻求关注、挑战权力的时候,我还能想到办法去应对,但当孩子在报复时,我却发现自己很难处理。这正是为什么家长的学习要趁早,越早了解孩子行为的密码,就越早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