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动力第二次读书会读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中的第二篇“妈妈的手就是我的手”,第三篇“父母真的长大了吗?”
在第二篇“妈妈的手就是我的手”中,案例中是一个四年级的十岁男孩儿。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众批评之后所引起发了一系列问题的暴露。
妈妈“想当然”的认为需要去保护自己的孩子。然而事实却相反,孩子在利用妈妈的包办中发现了更多的好处,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控制住妈妈。妈妈以为他在帮孩子,实际上他却让孩子越来越退缩,最后让孩子还原到婴儿般的全能自恋状态。,最后完完全全变成了母子一体。这个家庭中的三角关系是母子关系太近,爸爸被边缘化。要想完成母子之间的分离,需要爸爸的参与和配合。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有挫败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表现出“无能”,让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他才会走出家庭,成为一个社会人。
实际上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非常常见。父母总是想节省孩子的时间,而帮助孩子做完一切,以便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写作业和学习。在这期间更多的是父母的认识不足,父母总是焦虑孩子不能如期完成自己所期待的事情,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忍不住出手。智慧的父母做到“60分”就已经够了。
第三篇父母真的长大了吗?案例中一个女孩儿总是睡不醒。从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而无人沟通,无法排解以致严重到用逃避的方式——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最后以至于家人误解。最后女孩儿选了一个应对方式就是抽离,因为直面太痛苦,沉浸其中太痛苦,他无法向家人解释,面对一团糟的生活也无从下手去改变。于是就选择了睡觉。
从文中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孩子打游戏的原因,她是在完全无助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游戏。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对孩子玩游戏觉得无法理解,那么就要打一个问号,孩子真的是迷恋游戏,还是因为其他的事情得不到解决,不得已才走进游戏。最后游戏成为一个“背锅侠”,而我们家长却没有看透真相,一直在委屈冤枉孩子。
这两个案例中,教育意义深刻。父母的过多包办,不是让孩子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而是把孩子推进了“无用”的深渊。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过多“照顾”而感恩,只会退缩到自己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做不了。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还是单纯一点好,不能有“绑架”的因素,否则容易衍生出畸形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