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其它两场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时间跨度: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起,至222年战争结束。
3、重要事件:襄樊之战、曹魏代汉、刘备称帝、夷陵之战、永安托孤
4、重要出场人物:关羽、吕蒙、刘备、陆逊、诸葛亮
三国鼎立
曹操的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占据益州(四川)的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孙权称臣于魏,公元222年接受了魏国封的吴王称号。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将星陨落
在曹丕代汉的前一年公元219年,大将关羽带兵从荆州北上,发动了对曹操势力的襄樊之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水淹七军)。但是由于兵力有限,战线过长,后方薄弱,遭到东吴大将吕蒙的袭击(白衣渡江),丢失了原先控制的荆州地盘。
关羽败走麦城,终被杀害,一代将星从此陨落。
发起复仇之战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刘备称帝后即准备发起对东吴的复仇之战。关于这次蜀汉征东之战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1、刘备本着兄弟义气,要为关羽报仇;另外老三张飞在出征前突然被手下刺杀身亡,更增添了刘备的愤怒。先后失去两位义弟,身为长兄能不复仇吗?需知他们当初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从经济利益考虑,蜀汉需要尽快夺回被东吴占领的荆州地盘。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方势力瓜分了荆州,各占三分之一。荆州当初在刘表的经营下富甲一方,手里的果实能够轻易让人?
3、当初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策,其中有从荆州发起北伐战争,恢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如果丢失荆州,单从益州北进,蜀道艰难,成功概率低;荆州是蜀汉集团北上中原的踏板,具有战略意义。
4、此时曹魏的实力在三方中最强,以益州的实力可以先压制东吴,这是“柿子要挑软的捏”。
5、刘备刚刚称帝,着手任命百官,蜀汉内部权力利益分配的矛盾较为尖锐,刘备需要平衡协调各部分(徐州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三部分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发起对外战争可以暂时缓解和转移内部矛盾。
6、刘备刚刚称帝,急需一次战争胜利,来树立新政权的威信。打了胜仗回来,论功行赏,刘备的控制力能进一步增强。
7、刘备戎马生涯几十年,自认为经验丰富,御驾亲征必胜,且以为对手东吴缺乏统兵大将。
东吴确实接连损失了周瑜、鲁肃、吕蒙三位军事统帅。东吴还有人吗?
虽然有诸葛亮、赵云等谏言阻止,但在刘备看来,此战必须打、可以打、能打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元222年初,昭烈帝刘备安排好国中诸事,义无反顾地率军向东出发了。
夷陵之战(即猇亭之战)
孙权也看出战争不可避免,派出了以陆逊为统帅的阻击部队,双方主力在夷陵(今湖北宜昌附近)相遇对阵。陆逊采用了示弱于敌,后发制人的方针,一直避而不战,保存实力,却暗中激发部下的士气。双方相拒六七个月以后,陆逊突然发起全面反攻,蜀汉军大败(火烧连营)。
刘备引残兵退却到白帝城,急怒攻心一病不起。他大概已经想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大意轻敌、长时间相持之后己方的战斗力士气都下降、安营在山区密林中给对方以火攻机会、没有充足的防御措施。但这不是全部原因。
这年刘备63岁,他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病逝永安宫,桃园结义三位英雄的时代结束了。
战后分析
这场战役,从蜀汉的角度看,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最终导致失败:
1、目的不明:要复仇?要利益?这是一场并不急于发动的战争。
2、时间不合适:刚刚建立蜀国,百业待兴,内部不团结不稳定。
3、地点不佳:作战的夷陵地区,东吴军以逸待劳,已经占据有利地形;蜀汉军后至,属于劳师远征,且连营于山地,不占地利,后勤艰难。
4、不了解对手:陆逊当年39岁,虽然年轻而不大知名,但他已经有18年的军事生涯和经验。陆逊前面历任统帅都很称职,可见孙权有识人之明。
5、策略不当:一是选择山地连营,二是与对手打时间消耗战,三是没有充分利用水军作战。
6、身边没有良谋:东征时刘备身边没有顶级智囊跟随。当初的凤雏先生庞统已经在入川作战时牺牲,诸葛亮要镇守成都稳定后方,法正刚刚离世,刘巴已经年老,赵云因为明确反对东征未能随军作战,可见蜀汉人才匮乏的一面。
英雄的遗言
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只能以一州之地与北方抗衡,而且不得不恢复与东吴结盟抗魏的战略。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刘备的遗言:
1、托孤诸葛亮时说:你的才干高过曹丕十倍,要是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面对这样的托孤,诸葛亮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遗言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知道诸葛亮和马氏兄弟关系好,因此让诸葛亮谨慎任用。刘备看人还挺准。
3、叮嘱刘禅:平时要阅读《汉书》《六韬》《韩非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至理名言,可是刘禅听懂了吗?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