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开了一家书店,傍晚有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店里选礼物。 妈妈说,自己小区里有个小女孩儿今天过生日,比她儿子大两岁,俩人打小就在一起玩,关系很要好。 小女孩邀请了几个同班的同学来家里做客,还特意邀请了她儿子。
旁边的一个顾客也听到了我们的对话,笑着说:现在这孩子,这么小就参加生日聚会了,还知道带礼物了。
男孩儿妈妈说:是呀,孩子特别重视,一会儿还要回家换衣服呢。 我们顺着话题聊了几句, 小男孩儿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了, 拿着选好的礼物,试图拉着妈妈离开。
小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领结送给了小男孩,告诉他,要打扮的帅帅的, 这是对姐姐的尊重。
中国人最讲究仪式,这是对礼的传承,生老病死要有仪式,逢年过节也要有仪式。
生日party、朋友婚礼、公司年会、教堂礼拜等等。归到一起,都是一种仪式。 而每个场合中都似乎存在着各自的“规矩” 让我们不自觉的找到一种仪式感。
仪式感,听起来有些虚无,但又切真的存在。 他可能是今天我们婚礼走过的红毯,也可能使昨天祭坛上祭司手中的法器,更可能是明天升旗仪式上奏起的国歌。在现代如此物欲繁杂的世界,人们尤其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开始,或是郑重的告知自己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狐狸,第二天去看望它。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是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然后我又会发现幸福是有代价的。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这应该有一个仪式。”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回答:“是经常被遗忘的事,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其实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仪式感告诉自己,除了生存还有生活,除了过日子还要有情趣,我们唯有如此心有敬畏,才能感受到好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再忙,也要好好吃一顿饭,留点时间和亲人、和爱人、和朋友真诚相处。再努力,也要记得调整方向,留点空间爱自己、爱别人,提升修养,对生活抱有敬畏,对情感全力以赴。
当“努力”变成鸡血,“忙”字总刷屏的时候,本该轻松的生活变成了活给别人看的木偶剧,本该是港湾的家倒成了最不安稳的隐患,最终毁掉很多原本用过心的男女。人生本就艰难,找到了舒适幸福的生活状态,要比获得成功重要得多。
我们努力,是为了拥有干净的圈子,我们赚钱,是为了过上规律的生活,我们跑步,是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变强大,是为了能心平气和地远离那些你不想接触的人。
换句话说,生活越是让我们感到痛苦迷茫时,我们越是会认真做好洗衣、做饭、理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这种认真里的仪式感会给予我们力量与安全,我们身上渐渐拥有的那种光芒将无可替代。
生活中不乏能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这就是高晓松那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
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一些仪式感去做,都会萌生一种敬畏,甚至获得超出事情本身的价值。
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每一顿饭,认真说每一句晚安,认真出席每一次聚会,认真完成每一段目标,你敬畏生命,敬待生活,它们便不会亏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