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在宗教里面中天主教的宣传是带有正面感情色彩概念,但对于新教徒来说它是代表着歪曲事实和传播错误观念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虽然会有宣传现象,但只是称其为宣传的雏形,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宣传成了当局者利用传播自己的工具和理念。宣传一定要抓住人类的某种情绪,将这种情绪调出来进行大肆的宣扬产生共鸣,让人失去理智,通过情绪来判断事物的真相。或者不给予一切你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例如第108页中讲到:战争期间,柯尔动用各种媒介和方法进行宣传和动员,组织了一场由7.5万义工组成的四分钟演讲者在电影院休息的募捐和其它社群集会中,进行短暂的演讲,这样就弥补了大众传播的不足。并且将这些资料资源渗透到学校,老师的教育当中去。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和同事谈论的一个问题。在中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为了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而毅然选择回国的先进的工作者。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中的。一些学者。他们如今已经90岁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能在那种艰苦的环境当中读书,然后被送到国外学习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毅然决然放弃高薪而回到国家做教育里面非常清贫的事情。如果不是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大众很难在生活当中去了解和认识他们。而大众最认识最多或者影响最大的是娱乐信息,娱乐明星的八卦,以及各种追星。事实上,这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将他们的事迹编写到教材里面或者期刊当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对我们国家新一代思想和启蒙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外的一些,宣传家可以利用这短暂的四分钟演讲,来个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我们的文化也需要这种渗透式嵌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当中去,才能调动起人们爱国的情绪。不然我们很容易就成为没有信仰,没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
谎言重复一千遍,会变成真理,但是,真相才是最有效的宣传,因为它最安全。我们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真相。因为我们可能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但我们也要反思和了解自己。例如自己的偏见,了解我们周围,使我们不假思索接受或拒绝某些观点的环境因素,了解那些让我们感觉自己具有特殊地位的因素,深刻的反思自己。而这一点非常难,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以及在生活当中接触的人,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这个壁垒是非常非常的高的。并且还会以抱团形式相接触。例如你在医院里面相对的会了解到和你患同一种疾病的人会非常非常多。在治疗自闭症患者者的机构里面,相对会了解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自闭症患者。自闭症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法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为不具备这种功能,然后他们的父母就越发的不敢把他们放在人群当中,与人交流和玩耍,就更加的筑起了他们人际交往障碍的这个壁垒。让人想不到的是,很多家长都不曾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有自闭症的问题,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长期生活在某一种环境和接触同一类人都会有这样的风险。因为所受的偏见将会非常的严重,但这个又是相对客观的现实,因为人不可能无时无刻的去了解更多的群体更多的人,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环境和圈子当中去适当的接触不同类型的人扩大自己的接触面积才会避免受到同一种宣传和传播思想的干扰。
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又重新对宣传进行了审视,埃吕尔他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宣传,首先把宣传看作是和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必然现象,因为现代化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对终极价值缺乏关心,导致宣传的盛行。宣传不是简单的使人接受某个观点或采取行动,而是影响人所在的环境,通过渐进的方式改变整个群体,不得不成为宣传的牺牲品。他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是总体宣传,而他把宣传分为的鼓动宣传和整合宣传。短期的在于激起人们的情感,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在缺乏理智的情况下立刻行动,称之为互动宣传。这些短期的调动人们情绪而产生的行为,当真相被揭露的时候,却很难达到宣传效果,于是产生了整合宣传。整合宣传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文化,消费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改变。使整个人和群体接受这种宣传他是长期和有效的。所以回到我刚才论述的观点当中,可以看出,如果需要短期快速的影响别人的话,那么就用反复重复的刺激-反应理论,让人们能够快速的作出行动,如果需要长期的达到宣传目的或者商业目的的话,那必须经过人的潜意识,通过教育文化等长期宣传的方式,在人们的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去改变这些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