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能遇到的最多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或者一写作业就容易玩其他的东西,我们都先给他称为不爱学习。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问题中的假定前提,“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个前提就是不对的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爱学习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再问一个问题,孩子到底不爱学“什么”,他真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吗?咱们要把句内容具体,曾经有位妈妈她说“没上小学之前我儿子很优秀的,自己看书都能看一个多小时,自己玩拼图能玩上半天,特别专注,唉,就是上了小学一做学校作业就不行了。” 然后就问他“他是学校的功课全都不行,还是有些科目比较爱好”那位妈妈说“也不是全不行,语文背诵比较好,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还自豪的给家人展示,但写字时就会特别拖拉,数学做简单题也行,遇到难题不会做,他就有些着急,如果题目量大,他看着题目就会发呆,很抵触。”
听到这我们就明白了,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两有原则,一是有用,二是有趣,看书拼图有趣,这样的学习孩子喜欢,语文背诵让孩子有成就感—有用,这样的学习孩子也喜欢,但孩子为什么上了小学就不爱学习了,因为小学的学习不符合这个两有原则,不够有趣,不够有用,作业量大或者题目太难不会做,导致孩子学习没成就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看不到学习对他的好处。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只有让人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如此说来,学校的学习就不能靠孩子天生的本性来坚持,如何才能让孩子坚持这种暂时看不到好处的学习呢,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引,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学习行为的长远好处,让孩子去体会对学习的掌控感。
在陪学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要做到以下3点
一,陪学时要帮助孩子营造学习氛围
陪学时不要总盯着孩子看,有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眼睛盯着孩子的笔,写错了立刻指出来,孩子刚一走神儿立刻就敲桌子,那孩子会是什么感觉,就像我们在做饭,爱人在旁边看,我们刚一切菜,他就说“太粗了再细点”,油在锅里,我们手里拿着菜正要往里放,他又说“快放眼一会儿油冒烟了”,一小时下来菜终于做好了,他又评价“这个菜盐放多了,这个菜炒过火了”,我们什么感觉,下次我们还要不要做饭,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鼓励,我们也获得不了完成时的喜悦,如果在这完成过程中还伴随着被指责的坏情绪,那么这种行为是没法坚持下来的。
孩子学习也一样,学习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旁边再一直伴随着父母的唠叨指责,这样学习行为是很难坚持的,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一定要用心去帮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在旁边看书,和孩子说“你写这两行字时,我要把这页书看完,你别写太快哦,不要我刚看了半夜你就写完了”,孩子想超越你,他一定会小宇宙爆发,偷偷快写,隔段时间我们要真心感谢他,对他说陪你学习的这段时间,我自己读完这本书了,这样陪你学几年下来妈妈也一定长进不少
同时我们还要帮孩子做好作业管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刚开始我们要帮他们理清有哪些作业,然后将这些作业列一个清单,确定当前要做哪一项,做完这项作业就在清单上打个勾,让孩子有成就感,然后开始做下一项这个清单,打勾法是非常神奇的,这时你真正陪孩子做的其实是作业管理,让孩子体会到一项项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二,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认同他的畏难情绪
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时,我们常常喜欢跟他说“没什么难的”。孩子内心觉得好难我做不到,我们却跟他说“没有什么难的”,这就有了冲突,就像我们刚刚工作的时候,一项艰巨的工作落到自己头上,这个任务对我们这种新手来说完全没有头绪,不知从哪下手,可是领导却说“这件事没什么难的,你怎么还干不好”?我们什么感受?恼火嘛!自己感觉真的很难,领导却说不难,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这样沟通当然没有效果。
心理学有个词叫“同频共振”,同频之后才能共振,也就是孩子的内在感觉,只有被认同时才能跟我们产生共鸣,后面我们说的话他才会听,所以在孩子面对困难时首先我们要说真话,认同孩子的畏难情绪,“集中注意力确实挺难的,我看到你刚才有的时候也会走神哈”,孩子说“嗯,是的”,这样我们跟孩子之间就达到同频了,然后,跟他说“妈妈也看到你好像一直在找办法,你也很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是吗”?把孩子内在的愿望指出来,之后才一起去找办方法,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让注意力更集中”
只有先同频了,孩子内在的感觉被认同了,才能和我们达到共振,他才会听我们后面的话,跟我们一起来找方法
三,当学习不顺利时,要帮助孩子想办法突破
有时家长看到孩子难过就宽慰他,“这个很难,别的同学也不会,没事的,你已经很棒了”,这样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好,这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孩子脱离焦躁,建立自信,但这是虚假的自信,孩子到了班上自己都会产生质疑,明明那么多人会,可是自己不会,还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面对孩子的难过,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是帮孩子逃避,而是要跟他一起找到办法突破,我们可以跟他说“妈妈小时候口算也总是出错,后来姥姥专门给我出了很多口算题让我练习,每天100道,练得我都快吐血了,后来我的口算成绩终于提高了”,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练习会带来成果,会带来好的成绩,或者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们班丽丽这种题做得特别好,我去问问他妈妈,看看他用的什么方法,你在班级里也观察一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这两句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就是陪他找办法突破,如果只是一味的帮助他逃避,让他远离痛苦,那他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突破这个障碍,就像孩子发烧,如果很快就给他吃退烧药,烧是退了,可是他自己的免疫力就提高不起来,如果说发烧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机会,那么挫折就是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的机会,只有帮助孩子找到办法,跨越挫折,孩子才会获得心理免疫力,面对挫折才能够勇往直前
现在我们一定清楚了,孩子不是不爱学习,而是面对不够有用,不够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很难看到,体会到学习的长远作用,所以他会逃避,那我们就要帮助孩子看到长远方向,给他指引正确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3点,一是明确培训任务和孩子一起列作业清单,创造共同学习的氛围。二是孩子有畏难情绪时,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只有与孩子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同频共振,孩子才能听进去后面的指导,三是在面对孩子学习焦虑时,要与孩子一起找到办法克服,只有跨越挫折后,孩子才能真正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