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某双非学校大四会计女,本科一年半通过ACCA全科,雅思一次7分,年年一等奖学金,省级奖项、校级荣誉若干,曾去哥伦比亚大学交流,曾在事务所、银行实习,现在信托公司实习,已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下学期去西班牙交换。
以上,是我能给自己想到的硬性标签了。
(一)
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双非”这个有趣的词呢,大概是大二时候找实习开始。那时候关注了一大堆求职公众号,里面总是有很多类似“双非学校如何斩获四大、投行”云云的文章或者讲座。渐渐的明白,原来双非,意味着要付出双倍努力,才能够和自带光环的985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啊。
(二)
高考失利,那种绝望到麻木的感觉再没有体验过第二次。由于自己在一所还不错的高中,每天考取浙大级别的院校的同学大概有1/8,所以来到这所高考前从未想过的学校,一开始是很不甘的。但是悲伤比你想象的容易克服,时间的治愈能力超乎想象的有效。大学奔赴另一所城市的惊喜,新的同学,新的独立生活,很快,我就适应了。
我让自己尽可能多参加活动,于是大一的我活跃在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志愿者的各个角落,甚至尝试了科研项目。我认真上课,认真准备考试,这一切,只是因为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并没有忘记,自己是特殊的,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因为我还没有认输。
大一下报名了ACCA,之后的生活就更是忙碌。大二的我胆子大了,开始有选择的逃课学ACCA,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后,真的会有一种魔力推着你走。
(二)
回到找实习。大二的我后来并没有找到实习,因为自己的学校在一个二线城市,虽然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实习机会太少,上海的实习基本都是石沉大海,收到几个笔试,当时也不知道笔经之类的存在,加上A考的压力,就都是草草的浪费了。
大三暑假考完了A考,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份实习,投了很多简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博世管培生的面试邀请,因为当天下午收到的邮件,让我第二天上午去面试,我在宁波,这么短的时间赶去上海,惰性驱使下我放弃了,便客客气气的发了封邮件过去。后来小组面试的其他人回复确认邮件的时候,发现和我一组的同学是来自浙大、宁诺的。虽然放弃了这次机会,但我当时心里却有了亮光,其实双非又怎么样呢,只要你足够优秀。
(三)
再一次受到双非暴击的是大三准备申请学校的时候。国外的学校有很多明码标价:98580,21185,双非90。身在一个双非却给分很低的学校,刷了两年的分依旧没到90,虽然心里会有些失落,但其实也还好了,因为我始终相信,人不应该被标签奴化,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我颤巍巍的收到港中文(深圳)的面试通知的时候,我曾有那么几个时刻不太想去。也许现在的我已经不惧怕双非带来的种种不公平,但在内心深处却总是会有胆怯。最终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去参加了面试,认识了央财、对外经贸,川大,中南财经政法的很多有趣的小伙伴。面试完倒是一身轻松,心想来见见世面也好,还去看了许久未见的闺蜜,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后来回学校正好赶上保研申请,因为害怕保不上外校留本校,一种十年怕井绳的害怕,我放弃了保研。面试结果出来的前一天是保研结果出来的那天,我的全世界都保研了。今年保研名额的扩招,加上小伙伴们本身都很优秀,大家都保到了不错的学校,心里还是挺为他们高兴的,都是以后的大佬啊,想想也很开心,一方面对自己又开始患得患失起来,那边的结果本不是那么在意,自己也准备好了10月初就开始申请英国,但现在却又无比想要一个确定。
后来offer到了,像中奖了一样开心。
(四)
提前退出这场校招、考研、出国的战争以后,突然有些空虚。作为社交软件重度依赖者,常常喜欢看看别人的心情,好消息就点个赞,坏心情就假装没看见了,是熟悉的人就安慰几句,碰到捐款的总是会默默捐上一点,大家活在世上,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有一些985的同学会因为自己败给双非而不甘,那感觉也许就像自己以前对二本同学也会本能的有点“等级看待”的意思吧。标签的奴化是或多或少的,差距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即使HR真的985优先,换位思考,我也觉得很合理,毕竟粥少僧多,就概率来讲,起点高了,资源多了,能一样吗。
悲观点来讲,即使研究生院校很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不了本科是双非的弱势。其实真正外在的差距在于资源和格局,985的同学参加的比赛,实习和校招,还有同学的影响,确实都是不一样的。这不长不短的四年,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不可一言而喻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依然相信个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同时,你得到的一切都会和你自己相匹配。如果有一时的不相符,最后你们会相互抛弃。依据来源于我凭借考完ACCA,雅思,实习完以后的简历,收到了不少500强公司的实习面试邀请,虽然因为自己对舒适圈依赖,不愿意异地奔跑(学校里还有些琐事),都没去参加,但至少我可以确定,简历的双非,是可以补救的。
(五)
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要经历很多事,很多思考,才渐渐清晰。很多事情需要的不是别人给你一个机会,而是你自己的准备。就像我的研究生学校,有很多很好的资源,甚至摩根大通也会来宣讲,但是如果你一无是处,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和“我为什么要选择你”的理由,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标签下藏匿了太多人,很多人都被迷惑了,以为萝卜插在人参堆里就是人参。
所幸的是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萝卜,这一点一直都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