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临睡前刷朋友圈刷到了大学时候以为很要好的朋友,才发现已经两年没有怎么联系了。
本来想着进去他的动态看看他现在过的怎样,可是点进去后除了今天发的公众号推文,下面是一片空白。
还有一行小字: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所有人的朋友圈都变成了三天可见,如果不常联系,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一年或者两年后的他(她)现在过的怎样。
大学还没毕业前,微信还没有推出仅多少时间可见的时候,可以看见身边朋友的喜怒哀乐,可以了解到他们现在的心情。
翻看着自己大学时候的动态,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发朋友圈的频率那么频繁,几乎每天都会记录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
认识新朋友的腼腆、和朋友聚餐时满足、完成工作后的舒心,我们都愿意和身边的朋友们分享。
每条动态下都有很多很多的留言与回复,现在只有零星的点赞在你的动态下留下足迹。
毕业后,好几个朋友的动态都变成了与工作相关的推文与转发投票,失去了大学时的“烟火气”。
不发朋友圈,也不代表大家过得不好,更不能代表每个人的生活。
即使朋友圈没有了生活动态,但是我们也很清楚的知道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的前进。
每次看到那行三天可见的小字,心里还是会感到失落。好像大家都回归到了自己的现实世界,接受了事实的洗礼。
我们在毕业后也失去了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世界。
还记得臧洪飞说过:“虚拟世界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让我们从此有了两个世界,有了选择。”
好像第二个世界只是在我们还没接受世俗的时候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感觉自己也是体会深刻的。
还记得在工作的时候,接触到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工作环境,把当时的环境拍下后,想把自己此刻的心情发在动态上。
但是在发送出去前的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这样会不会太不成熟了,下一刻,我慢慢的把自己编辑好的文案一个一个的删除。
在很多长辈的眼里,可能这就是成熟的表现吧?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让世俗慢慢的侵蚀。
通讯录里不再是那些能陪你一起熬夜,陪你疯,陪你闹的那群人了。
而是每天都催你赶项目,催你处理事情,让你加班的同事。
你的开心或难过,别人可能都不会看一眼,因为他们也是每天都被生活鞭笞着,已无法在顾及其他人。
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难过分享错了,就成了笑话。
这或许才是毕业后我们朋友圈的真实状态,所有事情都要默默的藏在心里,或许只有你最爱的人可以倾听和理解你。
成为“成年人”的我们,其实生活挺冷清的,即使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仍然需要藏起我们学生时代的那份真挚和热情。
因为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在生活中摸爬打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