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死后,惠帝即位。惠帝性懦,吕后专权。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想封吕氏子侄为王,于是召集大臣商议。她先问右丞相王陵可否。王陵答道:“高帝曾召众臣,宰杀白马,饮血为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要封吕氏为王,违背了原来的盟约。”吕后不悦,再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二人答道:“高帝平定天下,曾封子弟为王。而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何不可呢?”吕后听了,变嗔为喜,眉开眼笑。罢朝之后,王陵质问陈平与周勃说:“从前高帝饮血为盟,你们二位不也在场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做了女主,欲封诸吕为王你们阿谀奉迎,违背盟约,将来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高帝呢?陈平、周勃说道:“现在于朝廷上当面力争,我们不如你有胆量,将来安社稷,定汉裔,也许你也不如我们明智。”不久,吕后罢王陵相,改为太傅。后来王陵病死。陈平整日耽于酒色,对于朝事则不闻不问。有人暗向吕后告陈平的状,吕后听罢大喜,说:“我正好要用这样的人当丞相。”吕后专权,加紧迫害刘氏子弟,满朝文武惶恐不安。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共商大计,联手铲除吕后死党。他们矫诏取得兵权,斩尽吕氏党羽,重定刘氏天下。
从这一事例看出,王陵是个忠厚老实的丞相,棱角分明,直来直去,结果连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根本谈不上要实现自己的意愿,维护刘氏江山。而陈平、周勃则识时务,在强敌当前的情况下,巧妙掩饰自己内心的意图和志向,巧施大直若曲之计,表面看是委屈求全,其实是为了以屈求伸,以退为进。这样既在不利的环境中保护了自己,又为实现他们的志向莫定了基础。王陵与陈平、周勃意愿相似,但结果是陈、周二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王陵则“出师未捷身先死”,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没有明智的选择,不能认清当时的时务,权衡利害,做到能伸则伸,该屈则屈,“大直若屈”,结果他的愿望并没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对抗竞争中,过于直率,暴露自己的目标,让别人早有防备,无疑将主动权交由别人,结果对自己不利。
笔者认为,工作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需要弄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究竟是试探还是来真的,否则很容易因为“站错队”使自己卷入不必要的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