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内心的交流可能是三种情况,一是相逢后互相打招呼,然后各自走向相反的方向,只是打个照面;二是相逢彼此了解,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三是相逢便是互通有无,走进心里,知道彼此的痛,明白生命的意义,扶持着寻找人生的出口,即使是艰难险阻,也会微笑面对。
我想,第一应该是芸芸众生中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可能会在某个时段永远忘记。第二可能是知音,在生命中遇到的贵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缘分,让彼此在某一个点相交,磁场强度足以让两个人同频共振,成为了朋友。而第三则是生命的融合,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父母会以各种形式与孩子交流,还有就是血脉里无须语言而呈现的相同基因,即使有不一样的观点,但是始终无法跳出去的家庭背景、家庭习惯、家庭内在教养……牵扯着彼此、连结着一切,看不清也摸不着,却让你心痛,有时候窒息,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任何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封闭的,没有合适的人是不允许随便进出的,即使是父母,可能孩子会在适当的场合打开心灵之门,让父母走进他的世界,可以随意游逛,而一旦进去不去保护,边走边收拾,认为他的园里有杂草了,有自认为的不该有的统统除掉,或者将认为不该有的苗头压制回去,孩子在一路的无奈里陪伴父母直至他们走出去,便关住心门再也不愿意打开。
儿子夜里和我彻夜长谈,作为母亲感觉严重的失职,从来不知道儿子对人生看法如此透彻,曾经走过的总结,未曾走过的已有准备,举例子分析别人成功的原因,也反思成功后导致没落的自身因素,社会的复杂。他与我交流了读书的利弊,利是开拓视野,认识有高度,但是实践的东西谁也得经历,只是迟早,你要庆幸如果生活让你早受磨难,你会离成功更近些,如果年岁大了才承受苦难,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身体因素、自我承受力、社会压力阻碍你的发展,那基本上就一事无成了,他信奉郭德纲说的,该经历的一件也不会少,所以他愿意吃苦,愿意承受困难,因为都是人生财富。
他赞成我的“放养” 的教育方式,说白了是自己一直以来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所有,这样无形之中锻炼了他的独立,独立处理他将要面临的所有事情,现在想起来,是自己的“失职”成就了孩子,这是一种自嘲与无奈……是的,记得上了高中直至大学,我便再也没有和他的老师交流过,孩子念书我们没有去看望过他一次,他习惯了独来独往。他考车本,从报名到拿车本,一共用了10个月,没用我们帮他报过名,就连练车我们也没有陪同过一次,连他的教练都不知道是谁,至于科四后执勤也是自己交钱完成(因为自己开学了顾不上)。他学习乐器找专业老师,都是自己问,自己跑,我们从来都没有管过,只负责出钱就可以了,孩子在选择老师上自己权衡,不仅思考技艺还得考虑价钱,小小年纪承担了大人的责任。去北京上学四年,没用我的生活费,全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别人在宿舍里睡觉玩游戏,而他骑着单车,挤地铁赶公交给学生代课,在2平米的练琴房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为了自己也为了学生,他说他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平去为学生服务。他为了父母,为了自己心中的初心,毅然回到我们身边,如果挣钱了却再也回不了家,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陪伴父母,在自己的出生地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我理解他,告诉他不管去了哪里,父母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
也许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能有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不理解彼此的地方,可是我们努力要修筑一条孩子与父母无芥蒂的心灵之桥,来去自由,才能敞开心扉,走进彼此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