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25岁前的他寄情于书画,以诗酒为乐。30岁时进京会试,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此后游历名山大川,以诗文书画闻名天下。晚年由于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最终在困顿飘零中黯然离世,享年54岁。
放荡不羁的背后,是心酸与不甘
当我们提起“风流才子”,大家脑海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唐伯虎。这主要得益于影视剧《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让他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这些影视作品是杜撰的,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悲情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唐伯虎是不是如影视作品中一样抛开世间恩怨纠缠,一生都过着快乐逍遥好似神仙的生活呢?那就让我们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他真实的艺术人生吧。
唐伯虎,生于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出身商贾之家。常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明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作为父亲的唐广德一直希望儿子能够考取功名改换门庭。唐伯虎自幼天资聪颖,16岁时通过院试成为秀才,这对于世代经商的唐家来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但是,唐伯虎的生活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他27岁那年,家庭连遭变故,父亲、母亲相继离世,妹妹也在出嫁不久后自尽。从此以后,唐伯虎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才得以缓解。29岁那年,他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由此可见,唐伯虎的确是一位“才子”。
科场舞弊案
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唐伯虎赴京参加会试时,因牵涉试题窃取案,锒铛入狱。在明代,科场舞弊是重罪,他在狱中被严刑拷打,虽然最终证明了清白被释放,但是却被永远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仕途从此断送。妻子见他再也不能为官,也改嫁了他人。曾经奉承过他的人,此时对他百般侮辱。这件事使唐伯虎倍感世态炎凉和人性险恶,精神上也再次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此以后,唐伯虎游历大江南北,返乡后寄情于诗文书画,开始了卖画生涯。36岁那年,他用卖画的钱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的废墟上建起几间房屋,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
从艺术成就上来说,唐伯虎并不算书法大家,但他的水墨花鸟画形象逼真、造型生动,山水画更是气势磅礴、雄伟壮阔,人物画的仕女形象线条清细、色彩艳丽、体态优美、造型准确,开创了明代仕女画新典型。除此以外,他在诗词、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并赢得了“明四家”之一的美誉。唐伯虎一生写过很多诗,他的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很多诗都是以景言志,述说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让人疑惑的是,在他的诗文中,很多都与花有关,尤其是桃花。读过《桃花庵歌》这首诗后,我想应该没有谁比他更懂花惜花了吧。
唐伯虎的“书”“花”人生
今天,很多人都能随口背诵的“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都出自他的《桃花庵歌》。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唐伯虎如此偏爱桃花呢?有学者认为,这和他的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首先,“桃”与“逃”谐音,这就反映出唐伯虎的消极避世思想,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表达出的是文人的生活理想,他的“桃花庵”就是追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录的那个与世隔绝、民风淳朴、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
另外,桃花虽美却花期短暂,也让他联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感叹人生如花,即便最终会凋零也要绚丽地开放。唐伯虎本身性格豪放,被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世人都说桃花轻薄,唐伯虎对桃花的喜爱更像是在向世人宣告:你们说我轻薄,我偏就爱这轻薄的桃花,然而我如同这桃花一样,岂是你们这些俗人能够理解欣赏的?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沈周撰写落花诗七律10首,除唐伯虎外,文徵明、徐祯卿等皆有和花相关的诗词。在所有人写的落花诗中,唐伯虎的诗伤感色彩最浓、最具感染力。鲜花的凋落、春天的逝去,使人无奈,伤心时间易逝、青春不再、人生短暂。唐伯虎十分喜爱落花诗,他曾多次书写。留存到今天的还有4件:藏于苏州博物馆的《落花诗册》为唐伯虎自书和作落花诗30首,这卷作品被后世书法家评为“诗书双绝”;辽宁省博物馆藏本收入七律10首,诗后唐伯虎有跋,未标明书写时间;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藏本是目前公认艺术最成熟的巅峰之作,共收入七律17首,卷末标明写于嘉靖元年(1522年)清明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也藏有1件。
唐伯虎的书法虽然没有绘画、诗文出名,但成就也极高。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落花诗册》为例,唐伯虎的书法作品具有清寂自由的隐士气息,书法柔中带刚,书风行偏于楷,结体工整,每字独立少有游丝牵连,逆锋落笔,回锋收笔,显示出深厚的楷书功底。在历经人生种种磨难之后,他的书法于清新隽永、温润雍容的风貌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丝沧桑与朴健,在潇洒疏朗中又透露出些许清秀与流美。他诗、书、画“三绝”,并能将三者结合,相得益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