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字,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就被“孔融让梨”的故事熏陶着。在故事中,孔融不仅要把梨让给年长的,也要让给年小的。
如今,走在斑马线上,还是要让车先过,不然担心会被撞死,即使有了“车让人”,可还是怕呀!
开车在路上,要让的就更多了,逆行的电瓶车、自行车和凶悍的出租车,还有突然冲出然而并不是在斑马线上的行人。
我无法知道孔融当时是否是心甘情愿地“让梨”,可是我常常是被迫的。当我是行人时,会怪车开得太快,司机不文明;当我开车时,会怪行人横冲直撞,不守交规。
至少,我不是心甘情愿的“让”。因为我守着规矩,为什么要让不守规矩的人?
中国人的“让”,通常还会带上“谦”字,名作“谦让”,是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谦让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是,我从小的家庭教育中,这个“谦让”让我有些火大。
如果我“谦让”,父母通常会表扬我是“好孩子”“乖孩子”,可是从不问我愿不愿意、高不高兴。我是不敢不谦让的,害怕被打,害怕被贴上“独生子女就是自私”的标签。
甚至在很多时候,是父母自作主张的帮我“让”。小时候早上常常饿着肚子,省下本就不多的早餐钱,买喜欢的书。可是发现书越来越少,因为总在我不在的时候,被父母做主,让给了亲戚的孩子或者同事的孩子,一去不复返。这一点一直耿耿于怀到现在。
所以,我那时候是完全没有“物权”的,因为被迫要当好孩子、乖孩子、慷慨大方的独生子女。
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要告诉他,“你的东西就要好好守护”,“不去抢夺,也不被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