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抱着我的手,我会拉你上去的
一个女生落水,一个男生跳下水去救她。男生靠近在水中沉浮挣扎的女生后,女生双手就紧紧地抱住男生,让男生无法游动,男生急了就对女生大喊:“放开抱着我的手,我会拉你上去的”。女生还是紧紧地抱着男生,丝毫不松手。结果男生也跟着女生一起沉到了水底。
落水后的女生为什么要紧紧地抱着男生,而不与男生合作呢?因为她失去了安全感,她必须紧紧地抓住什么,来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感,这完全是出于身体的本能,而不是理性思考自己落水后应该和救她的人合作。
这样的场景令人唏嘘,却真实地发生在许多的男女关系中,比如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当女生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她必然想去紧紧地抓住她身边的男人,而自己心爱的男人却不耐烦地甩开了她的手,令她更强烈地感觉到缺乏安全感,于是就把自己的愤怒之火喷向她觉得冷漠待她的男人,冲突就这样产生了。如果这样的冲突接二连三地发生,必然会给这段恋人关系或夫妻关系以毁灭性打击。
究竟是谁让一个女生缺乏安全感呢
许多女生觉得自己瞎了眼睛,跟了这么一个不疼爱自己的男人,觉得这是男人的问题,于是就嚷着要分手,似乎只要分手了就能解决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女生能意识到自己缺乏安全感在相当程度上跟这个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个男人只是很不幸地成了她人生中的一个“替罪羊”。那么如果不是这个男人,究竟是谁让一个女生缺乏安全感呢?
女生缺乏安全感通常是由她的母亲造成的,有些则是父亲。
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一个人的安全感是如何产生的?
精神分析理论这样解释: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孩子对安全感的体验取决于这3个条件:①足够的爱;②持续稳定、前后一致的爱;③合理的爱。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很爱
我们中国的妈妈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很爱,但是却不能做到“持续稳定”和“前后一致”。尤其是孩子在上小学之后,妈妈便对孩子有了学习成绩等具体的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妈妈就很着急,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开始严格规定自己的孩子,并动辄呵斥,这个时候的妈妈就不再是慈爱的,而是冷漠的凶悍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妈妈对她的态度“前后不一致”,妈妈高兴的时候夸奖孩子几句,不高兴的时候就开始大嗓门地训斥孩子。没有获得来自父母的“持续稳定”的爱,孩子就失去了对安全感的体验。
儿童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持续稳定的爱,或是父母采用一些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这样的成长阴影。这些对安全感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她们过度地渴望得到赞赏和认可,过度地渴望得到男朋友的爱或丈夫的爱。基于这种渴望,她们会过分地做出努力,进而导致自我要求过高,并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
缺乏安全感
一般情况下,即使她们为了恋情或婚姻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她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她们还是感觉到自己缺乏安全感,总是不由自主地体验着她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
一个女生如果在儿童时期就没有满足的爱,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执著的、神经质地不断的寻求,进而又会不断地失望。这种情况下,无论她们遇到什么样的男人,都会面临同样的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要么强硬固执,对外界抱持排斥和不信任姿态,又因为自尊心过强和极爱面子,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不要以为这只是某一个女生的问题,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每一个强悍的妈妈都会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失去对安全感的体验,进而让自己的孩子丧失了体验安全感的能力,让孩子的一生都处于缺乏安全感之中。很少有妈妈意识到这个问题。
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生将来做了妈妈之后,也很可能会变成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成为又一个强悍妈妈,进而也同样会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失去对安全感的体验。
如果我们恰好就是这样的缺乏安全感的女生,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