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说真的,我感觉自己的穷人思维挺严重的,这个根源性的问题是最近2年才发现和有意识去改变。今天想写写,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总结总结。贫穷是个结果是个表象,但当它成为结果的时候又会成为原因对后续的事情产生影响,这是个循环。那么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建立新的循环呢?核心点到底是什么?核心的原因就是思维和心态。
1 穷人如何看待钱,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实质上,钱是个工具,而且这个工具有个天然的属性就是喜欢附着和流动。它不是一个古董珍品,需要你精心保存才能具有价值,它需要附着在一个随着岁月的流逝价值不断增加的物品上;它需要流动,在那个可以流动的管道里,它可以创造更多价值从而聚集更多自己的同类。钱,就是这样的脾气。如果你不给它这两个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将一文不值。
穷人没有考虑过这个实质,在他看来钱就是个物品,因为缺乏这个物品,所以他特别害怕失去,所以特别不敢使用。正所谓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
2 穷人觉得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东西都要靠后排
大错特错,比钱远远值钱上百万倍的是你的时间和能力。一切事物的终极竞争都是时间;能力是什么?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产出价值的能力。
那么在还没有钱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利用所有的时间去创造价值。而不是不惜代价花掉时间去省钱。本来就没几个钱进来,省什么呢?
像我以前,外出办事的时候舍不得打车,大多会去挤公交。为啥?时间不值钱呗,时间创造不了什么大的价值,只能用大量的时间来换取少量的一些钱,还安慰自己:又省了20块…
3 穷人觉得一切先考虑钱,而不是目标导向
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1942年牙买加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女孩通过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但没有奖学金,她的父母是一对教师夫妇。他们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也只够女儿第一年的学费和校服费用,第二年的钱是没有着落的。她听到了父母的对话,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早上去问父亲,父亲无奈地说:我们已经没有钱了。这对于大多数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结局。但是,女孩儿的妈妈却不甘心,她去到邻村,想办法从中国人的商店里借到了学费。后来女孩儿进入高中读书,再后来离开了牙买加去英国读大学,再再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英国数学家。之后两个人移居加拿大,他们的一个儿子后来成了是著名作家,他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全球最右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异类》《引爆点》等等。通过这个事,我总结出一点:他母亲就是那个女孩儿叫做乔伊丝,她的命运之所以改变就是因为自己母亲的一个决定,也就是格拉德威尔的外婆,可以说这是个典型的蝴蝶效应。一个决定改变了后续的一系列事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族也就此改变了。
问题:这位外婆为何能做出那样的决定?答案:因为她是个以目标为导向的人,而不是“看钱办事”的人,如果只是考虑钱的话,乔伊丝是上不了高中的,更加不用说到英国去留学。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看钱办事”而不是“我要办什么事,需要什么资源,我去想办法”。就像有的人买房,首付差一些不够,决定先攒够了再买,等攒够了房价又上了个台阶,等于白干一年;有的人则很明确:我买房这个目标是确定的,那么先想办法借钱,哪怕东拼西凑把房子拿下了再说,到时候没钱也要拼命赚钱还钱了,刚好多了个动力。钱少不应该是理由,钱少才更要去创造条件赚钱。否则就是越做越穷。
当然这里举例说的是第一套房子,不是针对已经有住房依然还要借钱买房的案例探讨。
4 还有一类穷人是因为不懂消费和投资的本质区别
有的人赚钱不少,其实节俭一些可以攒下很多本金作为资本,不断循环产生更多价值,但是没有节约的意识,全部都花掉了,比如跟潮流频繁更换手机,买名牌包攀比,花钱如流水,这里就不细说了,之前分析刘銮雄的致富tips已经罗列过了。总之,钱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形成资本,这个就不能单纯叫做“钱”了,所以要有意识积累钱使其发生质变。如何积累可以翻看前面的微博。
以上逐一分析了:钱的本质,钱在人生中的排位,行动的准则,积累使钱达到质变。一点点自我思考和记录,成长的感觉很幸福,希望我们都可以发财,加油吧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