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我是想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前段时间焦虑的状态,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焦虑的文章,发现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将焦虑分享的很透彻,完全将我焦虑的原因陈述的很清楚,就全文复制了过来,所以本篇文章仅仅是复制过来与战友一起分享!
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对于许多超时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虑”是他们普遍的困扰。
你们相信吗,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预言到2028年,我们每个人都将不再需要为赚钱烦恼,到那时我们每个人每天只需要工作3小时。这位经济学家,就是被称为“资本主义救星”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这样的2028年,你觉得会到来吗?凯恩斯认为,在不惜一切进行原始积累的阶段过去了之后,人们终将从疯狂的工作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大把的空闲时间。
不知道2028年世界会不会发生一个剧变,至少目前,我们比起几十年前已经是更加忙碌了。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尤其在投行、咨询、IT、律师等高薪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而且,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用手机处理公务的时间。
有趣的是,当大家都以为不停加班都只是因为工作压力、被逼无奈时,《纽约客》的专栏作家Surowiecki(2014)却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在这种自主选择的忙碌背后,可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旦停止忙碌,人们就会身陷其中。对于许多超时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虑”是他们普遍的困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我们曾提到过的,焦虑,是一枚情绪的通用货币,每个人的焦虑背后,都可能包含了千差万别的认知想法与情绪需求。
A款焦虑:对被需要的渴望
无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价值感与力量感——“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我受他人重视和感激”,还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
对于A款“不忙碌焦虑”的人群来说,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际满足感。
他们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体会人际互动、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和肯定。因此,一旦停止忙碌,他们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其实,他们是用焦虑掩盖了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潜意识中,他们怀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不会被需要、也不会被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里,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价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遗忘。
他们以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实是人间烟火和温情脉脉。
B款焦虑:误把成功与忙碌划等号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绝对的区隔,在周末或度假的时候收发邮件、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是常态。不妨试着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处理任何工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这种职场文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在这种职场文化中,忙碌,逐渐被与“尽职”、“成功”画上了等号。
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如果不这么忙,自己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失败者?没出息的人?就算自己并不想忙碌,一旦悠闲下来,也可能真的被老板和他人评价为 “懒惰”、“不尽责”、“不够优秀”。
这个社会对于人忙碌程度的要求已经不再合理了。
C款焦虑: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绝望
人们无时无刻忙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一种存在主义绝望。生活的意义,工作的目标,他人的期待等等,这些使得我们保持忙碌的事物,无论多么世俗,都令我们的“存在感”/生命意义感得以存续。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芝加哥大学的Hsee等人(2010)的实验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邀请了一群参与者完成2个任务。这两个任务之间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参与者需要在这段时间里将任务一中填写的调查表交还到指定地点。此时,这些参与者可以在两个制定地点中任选其一:
“远”:12分钟在路上,3分钟等待下一个任务“近”:就在门口交表,15分钟等待下一个任务
结果,大多数人选择离自己较远的地点交表格,力求减少一个人无所事事独自等待的时间。人在纯粹无事可做的独处中,是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的。实验结果也证明,走了更远路的被试,在情绪反馈表上,比那些走得短但一直在等待的人,心情更加愉悦。
和对人际温暖的需求相似又略有区别。C款不工作就焦虑的同学们,是用忙碌逃避一种停下来就是笼罩在身上的无意义感。人会因为过度思考“我为什么活着”这一类存在主义的问题而产生负面感受。人很容易在这样直面自身的过程中,陷入到虚无感中。“瞎忙”是很多人躲避陷入虚无感的自我保护手段,忙工作忙朋友聚餐忙四处旅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在停止忙碌之后倍感焦虑。
重点人群1型:讨好者
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取悦他人。他们会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的责任心,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也试图为所有人的工作负责。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们陷入过度的忙碌之中,且一旦停止忙碌,他们就开始担心他人会对自己不满。
重点人群2型: 情绪无能者(爱无能的人)
Damaske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办公室当做情感寄托,他们不寻找生活伴侣,或者不投入太多精力在家庭中。办公室对他们来说是更舒服的场景。对于情绪无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曾介绍过,“情绪无能”的人对于深刻的爱、或深层的情感交流不感兴趣也无所适从。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也不擅长共情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沟通情绪和感受。于是,他们情愿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这样自己就拥有了“我没时间处理感情”的正当理由。
第1款恶果:
情感瘫痪(Emotional Basket Cases)
身处被焦虑感支配的忙碌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很难真正放松。有研究发现,那些工作时间更长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紧张的状态中真正放松下来,让身心得到修复(Virtanen, 2009)。
Gorden(2014)指出,在身体与心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情感瘫痪,即在人际间解读情绪的能力急剧下降,不能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需求,甚至也很容易误读他人的情绪,与他人产生误会与摩擦。
比如,陷入情感瘫痪的人,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一种暴躁易怒的情绪当中,并且不自觉地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他们也无法从对方的表现里“读出”自己的话已经造成的伤害。
而这往往给人们的社交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伴侣、同事及家人朋友之间的失和,甚至关系的彻底破裂。
第2款恶果:
你会变胖、变笨
正如我们在“情绪性进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会试图吃点什么来给自己安慰。又因为我们正被这种焦虑感支配的忙不迭,我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些方便易得的外卖或快餐来满足口欲。于是,肥胖,就成为了忙碌的另一个代价。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连续5年处于忙碌状态(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他们的大脑认知功能可能会下降,即他们在词汇、推理、记忆与运算速度上都比5年前有明显的下降;对照组中不那么忙碌的被试,在5年前后的区别远没有这么明显(Virtanen, 2009)。也就是说,过度忙碌还会让人变笨。
第3款恶果:
切换任务时反复消耗的认知成本
另外,为了让自己忙起来,我们还可能陷入一种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multi-tasking)。比如,一个人明明可以先完成A项任务,再进行B任务。但Ta为了逃避焦虑感,就可能会在完成A任务的过程中,给自己穿插着安排B任务一起做,让自己处于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中。
这种不必要的多线程工作,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虚假的效能感”——自我感觉良好,感到自己很努力——但往往实际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每当人们从A任务转换到B任务中时,他们的注意力都仍有一部分被“残留”(attention residue)在了A任务之中(Leroy, 2009)。每一次转换任务,都是有成本的(shifting cost),是对一个人认知资源与注意力的消耗。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忙中出错”的原因(Dahl, 2015)。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上述哪一款焦虑宝宝。你用工作在逃避什么?是逃避人际中的孤独感?是担心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是逃避一种停下来之后的空虚感?你的忙于工作,是不是因为感到自己不被人真心所爱、不被人保护、不被人需要。所以忙碌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可以让生活有充实感、幸福感的途径。
其次,你需要明白,忙碌只不过是暂时缓解了焦虑感,但它可能带来更多长期的后果,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过度忙碌可能使人情感瘫痪,最终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失和,甚至彻底破裂等等。
另外,你也要学会享受任务间歇的休息时间,不要总想一刻不停。有研究发现,在工作期间进行15~30分钟的小睡,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并且能让人在睡觉的期间及时“清空”大脑,减少注意力残留,为之后接触新的信息作准备(Soong, 2010)。
最后,对于那些长期与存在主义绝望对抗的人而言,人和人之间真正的情感联结才是你获得生命意义感的来源。这种情感的联结,是需要你付出尝试——至少要有机会不断接触到新的人,同时双方共同尝试走近对方、信任对方,才最终慢慢达成的。这个过程对于很多优秀工作者来说,可比做好工作难太多了。
人们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人,而倾向于躲避自己的表现成绩不够好的任务。这些优秀的工作者,更不喜欢面对“我不足够优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所以他们不断选择工作,放弃人与人之间的经营。最后前者越做越拿手,后者越来越落后同龄其他人群。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我们都得面对自己真实的、全面的需要。只有当你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来源时——工作、家庭、朋友、爱好等等——你的幸福才不是高空走高丝般如履薄冰,也不是有一方面出问题就能让你粉碎。
如果你是一个一停止忙碌就焦虑的人,是时候让自己停一段时间了。想一想,你缺的到底是什么,你工作最终渴望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不要畏难,选择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做做练习、成长提升。
忙的正面意义只存在于当它真的能把你引向更好的生活时。而什么是好生活,对每个人来说的定义都是很个人的。没有人能帮你回答这个问题,包括所有会因为你看起来不够忙批判你的人。你要自己回答好这个问题,然后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