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几近一周,终究是读完了《百年孤独》,
实话说,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因为,我还分不清所谓的“读懂”的界限是什么。
第一遍,我想我读的仅是小说:人物,时间,地点。
所以,我想谈的感受,也仅是表面,限于小说。
刚开始看时,实在是吃力,一方面作者的文风不太适应,另一方面书中情节冗长繁复、故事荒诞不经、人物关系复杂难记。因为不断重复的取名,导致经常出现“看着看着就忘了谁是谁”的情况,有人说:当你画完了整个家谱,这本书也差不多读完了。确是如此的。差不多在三分之一处,一开始那种无所适从、不明重点的感觉得到了缓解,因为可笑的我醍醐灌顶般发现这本书哪有什么主角,后知后觉的明白这讲的是一个家族百年的悲怆史。
之前一直听人讲,这本书晦涩难懂,我倒是没有所谓的不知所云之感,甚至单纯基于故事我竟还觉好笑。因为读之前并没有查过作者的创作背景,要是联系上这点,我的感受倒是变得好笑了,当然,对于作品的象征和内涵这些都是后话。
《百年孤独》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鲜明的个性和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而布恩迪亚一家中的男子都重复着同样的命运。
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的宿命,
就如未读过羊皮卷却洞察一切的乌尔苏拉所说的“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而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
就如不用纸牌推算也能说出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的庇拉尔.特尔内拉所看到的,
就如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所欲言的: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略去重复看过的几个章节,这是我通读的第一遍,所以能谈得上有想法的大抵就这么几个人物。
何塞.阿尔拉迪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男人,但是他的沉迷科学在旁人看来与疯子般的行径无异。他创建了马孔多这个小镇,最终却也是马孔多的狭隘落后毁灭了他,老死在栗树下。
乌尔苏拉大概是这本书里最清醒和理智的人了,她严守礼教,顽强坚韧,努力维持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延续,她既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家族百年历史的见证人。她日复一日的为这个家族付出,然而终究没有逃过这个家族既定的命运。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早已洞察家族宿命的她只能不断回忆着过去,最终她身形如同刚出生的老妪那般死去。
庇拉尔•特尔内拉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旁观者和几乎每起传宗接代交往的参与者。对她而言,布恩迪亚家男人的心里没有看不穿的秘密,因为一个世纪的牌戏与阅历已经教会她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所以,100多年后的她最终死在妓院的藤摇椅上,死后也没有墓志铭,仿佛没有存在过这个人,她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却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家与生活。仿佛她就是只为推动这个家族的历史而来,为性而来。
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可以算得上是马孔多发生战争的始作俑者,也是战争的终结者。一场由保守派和自由派引起的斗争和站队,使他走上了军人的道路,他甚至不知是为何而战,却围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热血沸腾。我能理解为这是一种近乎于为了解放内心压抑的孤独和崇尚暴力的一个宣泄口?实话说,我觉得这场战争是可笑的,他就像是猪一样在荣誉的圈子里打滚,进行着原本就不必要的抗争。 毫无疑问他是荒唐的,所以在最后,奥雷利亚诺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像他父亲一样远离尘嚣,躲进了小屋,在马孔多的作坊里重复制作着小金鱼,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最终也死在栗树下。
阿玛兰妲,她对爱情的做法我不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只永远用黑色绷带缠起来的手是出于悔恨。她最后的几年一直关在房中缝制自己的寿衣,她是平静地跳进死亡的坟墓。
其实布恩迪亚家族之后的几代都是在重复着这般既定的宿命:生于孤独,死于孤独。
马尔克斯说: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所以这种孤独带来的必将是毁灭,在最后的家族乱伦中,终是生出了长着猪尾巴的祸根,而马孔多这个小镇,几代兴衰,从原始般落后走向繁荣在最终淹没于飓风。
当每一个家族成员垂老时,才会开始渐渐正视孤独,与孤独签署一份不失体面的协议,才开始明白“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所谓的后话
看完整本书,我一直没有去深究马尔克斯所要表达的“孤独”究竟为何物,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所以等到查了资料,才肯定作者马尔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来浓缩拉美洲的的历史演变。马尔克斯在小说的结尾处,用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隐喻高度浓缩地概括和预言了拉丁美洲的历史,他写道:“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再大地上出现。”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
写在最后的最后(题外话):很多人评论说《百年孤独》这本书读不懂,其实就小说本身而言,我觉得并不存在难以理解到读不下去的地步,对那些半路弃文的人我想大多是原本就怀着对著作敬畏恐惧的心情又的确遇到了小说关系复杂等干扰阅读节奏的因素,便有着“果然是看不懂的啊”的想法。
说来大家似乎都是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当一样东西被很多人标榜为极其优秀却是高深莫测时,于是大家开始时便打着试试的旗号去接触,最终也是以一种不负众望的姿态“我是达不到这种境界高度的”而放弃,那么,这种放弃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对并未竭力就喊停的一种借口?或者是害怕在读完后却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继而被人贴上附庸风雅的标签的一种退缩呢?似乎与鲁迅先生的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那么点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心态:为着好奇和虚荣接触,转眼间就放置到了书架的最高层,然后在记忆里对自己说我是读过它的。
后者好像更可怕些。
简单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其实读第一遍的我单纯只是在基于小说本身的故事上看了个大概,对人物了解个大概,所以只能对人物班门弄斧一番了,并未深究除却小说的另外的背景和内涵,更没有联系到拉丁美洲国家政治这一层面。
但我想,这本书当然不可能只读一遍的,只是现在的我阅历不够,知识不足,还不能有更深的体会,大概读一本书也是需要合适的情境的吧。
也许有一天,当我在生活中感悟到了些什么时,会突然想起这本书。
记录
每次认真的自己
分享
给每一个爱看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