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好几天没写出完整的文章了。看到别人一篇一篇的美文刷刷地不断涌现,一边羡慕,一边焦虑。
有时是主题,想来想去总觉得不够好而迟迟不愿动笔;或者是写到中途,卡壳了;或是好不容易捱到结尾,却怎么都结不了。
一篇篇或长或短的半截子文章就留在那儿,如同建筑工地林林总总的工程一般,高低参差不齐,都静止在那里,宣告着你的失败。每次看着,沮丧和挫败感都让自己透不过气来。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直到今天看到了一句话: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这与教写作课的老师说的,不论怎样,一定要写完的意思一样。
我意识到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一口吃不成胖子,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调整心态,接受自己就是这种水平的现实。
认清自己是很难的。
记得一次跟家人合影,看着照片上的家人都照得挺好,再看看自己,脸上的皱纹与斑点清晰可见,神态也不自然。当我吐槽时,家人都说,挺好的呀。
我愣了一下,随后明白,在别人的眼里和现实生活中,自己就是这样子的,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人对自己容貌的了解,大多依赖镜子,而人在照镜子时,一定会注意调整自己的表情,角度。还有一个理论是说,镜子中的容貌比真实的容貌要美30%。
所以说,我长期以来的认为自己不上相,只是对自我形象缺乏正确地认知罢了。
有了正确的心态,再看照片,也就易于接受了。
写文也是一样,一味的眼高手低,焦虑不安是没用的。接受自己就是这种水平的现实,行动起来——写,也就是了。
一篇一篇地用心写,给自己订个最后的期限,不能拖延。先完成再说。
一篇有一篇的进步,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写得多了,改得多了,思考得多了,自然会有进步。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如果连完整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还怎么修改,更谈不上提高水平,追求完美了。只停留在头脑里的空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文章写完,改好后,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如果很容易能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毛病,这就说明自己进步了。同一个主题,此时再拿来写,就会很轻易地比之前写得好。
完美是极致,是对更好追求的极限。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一件事,一项工作,一篇文章,细节是没有底线的,总有值得再完善的地方。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构思了好几天,直到认为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才动笔。
写完之后还放了几天。每天读一两遍,对细节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直到自己认为已达完美,再无可改之处才发了出去。
当时自己感觉还不错,也得到了好几位文友的夸赞。最近再看,别说完美了,感觉也就一般,自己还能找出不少可以再修改的地方。
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作者在最后的一个原则:回顾和修改文章里说,大多数写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稿才能成一篇短小的写作。
高手尚且如此,何况初学写作的自己。
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不断的修改完善才能趋于完美。但要修改的前提是,你必须要先完成。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谨以此文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