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枚小老百姓,几年前考了一页心理咨询师的证,理论技术都不强,也就剩下点意志会发作一下,自从考了那页纸,遇到啥现象就动不动想要标榜一下心理分析之类的,就在刚才,想写几个随笔的文字,要先新建个文集,又不自觉脑海一闪就要起个名叫“心理拾遗”,转念一想不对头,又中了标榜的陷阱。
有的心理现象真不是读几本书看几个案例就能懂,多长大几岁,原先不理解的或多或少自然就会更理解。标榜,经常无非就是找点不关己事的异常现象,马后炮般地分析一番,套用几个名词和定律结论,然后再不关己事地论述一下本来应该如何如何。长大几岁,越来越模糊了异常与不异常的界限,随着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触: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它的正常的世界。
我以我的方式看着鱼缸里的金鱼,金鱼以它的方式看着鱼缸外的我,这只是一个极端化了的比喻,而人与人之间,不也是在这个比喻中存在吗,只是一般未达极端而已。首先吾与金鱼不同类,再者吾在空气金鱼在水,最后还隔着一层玻璃,而人与人呢,生来本就是不同的个体,先天机体条件不同,汲取营养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所梦所思不同,还因不同而不断强化得更加不同,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有所相同,有所不同。
想了一下,名之“万花筒拾遗”,我的世界愿不愿意与你的世界交集共处是一回事,但至少都是万花筒的一个色彩,不敢带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