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被置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亲子、同学、朋友、同事、两性关系等,因为没有人能独自生存,于是人际关系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
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午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絮絮叨叨地吐槽。事情很简单:放假三天公公婆婆出去玩了,她在家辛苦带孩子做家务,老公却沉迷于游戏中一点不帮忙,结果她累得半死,完全忘了年终总结,导致今天一上班就被领导骂了。她感觉特别委屈,从抱怨领导责怪老公进而埋怨公公婆婆不该出去玩。我问她:”那你希望什么?“”我希望能有人帮我带孩子啊,那样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事,希望老公对我有更多的关心而不是天天玩游戏,希望领导能看到我尽职尽责的工作,不会因为我没交总结就骂我……“
这么多的需求和渴望,也伴随着许多的委屈和不满。其实我们可能都是这个样子吧。中国人最爱的祝福是”万事如意“,可是据说最恩爱的夫妻都会有不止一百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彼此看不惯的地方。关系带来被满足的喜悦,也必然伴随不被满足的痛苦。
欧文·亚隆认为这一切只因“我们共同的宿命——存在的问题”,命运和存在带来的痛苦挥之不去,不断在生命的表层之下喧腾。
关系在,关系多,处理累,感觉不满意;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又觉得孤单、无趣、百无聊赖,甚至对人生产生怀疑和无意义感。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界。
人与人相处的难,常常卡在人们对完美关系的期待。虽然,理智上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等待和追寻一份完美的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是会在心中暗暗界定各种关系?父母就该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不管他聪明伶俐还是资质平平,不管他乖巧听话还是调皮捣蛋;夫妻就该互敬互爱、相濡以沫;领导就该爱护、帮助、提携下属;朋友还是有难同当的最见真情等等。
为什么人们总是期待关系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总是期待与他人更亲密?期待有付出就有回报,希望对方能对自己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绝不容许欺骗的存在,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们渴求完美关系,其实要求的是关系中完美的对方: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孩子、完美的伴侣、完美的手足、完美的上司、完美的老师、完美的员工、完美的朋友。对完美关系渴求的程度意味着对人的完美度的要求。
完美关系,折射着一个人内心巨大的欲求。人们总是试图在关系中满足深层的动机,“爱与被爱”、“获得成功”、“摆脱孤单”、“得到认可与尊重”、“证明自己不是小孩了”、“让生命有意义”等等。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讲:“你看,我对你还是有用的”,这是我们与他人连接的基本驱力。与他人形成一种关系,把关系维护得更紧密,有时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限制,克服婴儿式的恐惧——我不行;有时是为了处理内在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借着对另一个人的着迷与付出,把存在的焦虑转变成较轻微的神经质焦虑,以控制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感。情侣吵架了,难免难过和不安,但这些总好过找不到恋爱对象带给自己的深度怀疑。而越是不自信,越是需要对方多爱自己一点,越是期待恋爱过程一帆风顺。
其实,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关系,完美一说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有的人在追求完美关系的路上很辛苦,因为他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然后才能去找到另一个同样的存在。这份执著难能可贵,却常常让人伤痕累累。
我更愿意把关系当作一面镜子,因为所有外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你内心的如实反映。
按照吸引力法则,你的内心充满着什么,就一定能吸引来相关的东西。不良的关系,必定折射出内心的盲点,只有自我的和谐,方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人际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按照佛家的观点,我们内心的所有问题都集中在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是自我,分别心;第七识则代表执著。
想想的确是这样。正因为有了人我的区别,我们对别人和对自己的要求截然不同:我们可能会严苛的对待别人,可能会对别人产生防御心和距离感……也因为有了执著之心,我们不能接受改变,我们希望一切都像我们自己想要的那样继续下去,却忘了感受对方的感受……
没有完美的关系,只有更好的关系。在每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需求,对方的需求以及我们能为了满足对方和我们自己共同去做些什么,我想这将有助于我们保持更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