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与大家共修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十二节,原文如下: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杨春的分享:
闻: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思: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病急乱投医,静下心来分析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的去解决。凡事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总是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老子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面对外界的侵扰,我们需要的是用内外的德行,用符合道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犹豫不决,心中充满恐惧,逃避的心理。
修:每天坚持学习,修内在德行。每日反应自己一天的得与失,不断修正一些不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
Alice的分享:
闻: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思: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齐宣王伐燕,五旬而举,确实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帮助,但是若齐宣王倍地而不行仁政,则是动天下之兵也。所以不管何时何地,都要施仁政。其实管理一个企业如同管理一个国家一般,对自己的员工也要施行仁政。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要处处为他人着想,有忍人之心才能长久的发展。
修:坚持学习国学,多接触经典,改变自己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和性格,少发脾气,多为他人着想。
子衿的分享:
闻:孟子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思:圣人指出治国之道,以民为本,民悦则国泰,民怨则国祸。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民是国之根本亦。
修:就个人而言,不管是工作,求学,还是居家,务必要修仁德之心。与人相处,多考虑对方心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德行高者,随众自然会多,德不配位,一定孤家寡人。所以,平时多向圣贤学习,起心动念以仁德为重。这样生活自然慢慢变得精彩。
莜婷的分享:
闻: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思:齐国和燕国都是大国,齐国想要伐燕国,只是借机找了个理由,取或不取,虽有问孟子意见,然齐宣王也并未真正理解孟子的用意。大国想要发展得更大,若是用武力征战而得来,而不得民心,必然会导致土崩瓦解,国君要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当有灾难来临,会万众一心共同抵制,如果不得民心,就算得到了他国的城池,也必然不会长久。
修: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修身正己,恭敬长辈,赞赏先生,关爱孩子,真诚的对待家人,对待别人。将家庭变成更加和协幸福。
于晓燕的分享:
闻:齐人伐燕这件事,齐宣王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并以周武王和周文王当时的做法,施仁政、得人心,国民拥戴。希望齐宣王学习周文王、周武王。但齐国得到燕国之后却不施仁政,伤害百姓。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告知其中缘由及如何改过: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思:我们在做选择时和抉择时,首先不应该考虑对自己如何有利,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多少,而是应该考虑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凡事都是合作共赢,仁字当先、义字当先,付出一定有回报。
修:跟随老师不断学习,多读经典,修仁德,反思自己的过往,时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艾婷的分享:
闻
燕国君王因种种错综复杂的原由,将王位让给国家的宰相,燕国百姓因此深受其害,对各诸侯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思
一.齐国内部产生意见:是否要出兵讨伐燕国?孟子给齐宣王的意见和建议是何?齐宣王给孟子分析了齐燕两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齐国更胜一筹,认为此时讨伐燕国非常有利而沾沾自喜。
二.孟子的核心思想是:如果齐国吞并燕国,燕国的百姓是接受和快乐的,当君保民时,民尽忠,君与民相互为依存;反之如果君王是以百姓为巩固政权的工具,或以百姓作为君王享受丰盛物质的工具,则民不认可君。百姓的‘’悦‘’只有唯一:原先燕国的国君不仁,取而代之的国君是行仁,仁者取代暴者,仁政替换暴政,民才会‘’悦‘’。
孟子告诫齐宣王,如果攻打燕国,救燕民脱离于水深火热,能够给予百姓好的机会,提升百姓的格局和境界才是最重要,不是杀人而是救人。如果齐宣王没有这样的大仁大德和大智慧,取而无用,只会重蹈覆辙。
三.孟子讲‘’文王安邦,武王定国,周公平天下‘’的事例,当时整个商朝天下大乱,有800多个小国家,过半数对商朝不满,所有百姓期望有领导者推翻商朝,文王因仁政,民孝悌,巩固本国人民安居乐业,让天下百姓看到希望。因为有文王兴邦为基础,才有武王起兵时天下500多个诸侯国拥护,武王成为诸侯首领,周公以礼乐平天下;至天下归国天下归心。
四. 齐伐燕,取之。但是齐宣王没有听取孟子的建议,民不悦,失了民心,诸侯国合谋反之。齐宣王以一挡十无能为力,恐慌中 求助孟子。孟子趁机讽刺齐宣王,当年商汤以七十里土地为政天下,没听说过齐宣王有千里之地而惧怕的。齐宣王占领土地不行仁政,杀百姓父兄,奴役百姓子弟,毁坏百姓宗庙,抢杀烧毁处处暴行,一个暴君推翻另一个暴君,比之前燕国虐行并无不同,完全失去了民心。天下囯家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如今齐国占领燕国扩大疆土,但不施行仁政,引发天下军队群起而攻之。
五.齐宣王失败在于:没有行仁政,没有把百姓心当自己心。只着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考虑,取了而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孟子劝其赶紧下令,摘下讨伐旗帜,归还抢夺之物,帮助燕国平反内乱,选取一位能胜任的燕王,做一些对燕国百姓有利的事情,自己撤出,如此还来得及使各国停止出兵讨伐。
六.齐宣王应当学习文王韬光养晦,仁政为本,学习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勇,学习周公使天下之民皆利于王之朝,沐于天恩之大格局大智慧。
孟子曰:君视臣子为手足,则臣子视君为肺肝,君视臣子如草芥,则臣子视君为逆贼。
修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将心比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