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代配不上她,还是她配不上时代?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惊才绝艳,身世坎坷,英年早逝。是最常被人提起的民国女子。
提起萧红,就不得不提她的情史。虽然她一定不希望这样,但不得不承认是她的几段情缘最终造就了萧红。本姓张,出身官僚家庭,父母冷待她,只有祖父疼爱她。19岁那年,父母将她许配给大家之子,她的表哥汪恩甲。她逃离了,从此没有再回去过。
曾有人说萧红是民国最作的女人。其实,当时许多民国才子感情上比她放浪的多,偏偏没有多少人去谴责。萧红的人生悲剧是她想去爱,需要爱,却一次次爱错人。她的感情悲剧是因为她实在是个矛盾的女人,不够新,也不够旧,似乎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总也找不好定位似的。
如果她是个旧世界的女人,就此听从父母的话嫁入汪家,也许也就是个少奶奶了。如果她是个新世界的女人,就不该对已经被自己拒绝的汪恩甲动心。弄的自己未婚先孕,负重前行,万分被动。她就是这样一个不干脆的女人啊!
我认为英国作家中对生死感情看的最透彻的是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而中国作家中对生死感情看的最透的是萧红。玛丽雪莱的一生中遭遇了一次次的死亡和失去,所以她对生死有那样细致而独到的看法,而萧红,一直冷眼看着这世间的种种暴力与摧折,所以她对生死有自己辛辣而独到的看法。
萧红之于鲁迅或者鲁迅之于萧红一直是文坛上的一大热点。他们都是足够聪明,足够有才华,也足够清醒地看着世间种种伤害的人,成长条件也颇相似。年轻恩萧红能迅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也是搭了鲁迅的东风。她暴力的爱人曾经怀疑过他们,鲁迅之妻也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萧红高频率的到访的不满。亦师亦友,如父如兄,却突然地断绝往来,甚至连最后一面也不曾见到,葬礼也不曾出现。他们之间究竟有过什么?
世人对萧红的批判主要就是不成熟。这个女作家在做人上似乎是不合格的。体弱多病的她不仅仅有着混乱的情感纠葛,还多次抛弃自己的孩子。一个才女首先是个女人,所以在肯定了她的才华后,后人对她女人的身份尽情口诛笔伐。而我,却从她的笔下看见了她的无奈与焦虑。
如果有的选择,萧红宁可不做名留青史的女作家,而做一个被父母疼爱,丈夫呵护的小女子。是的,她从出生后就没有享受过父爱母爱。纵然有慈爱开明的祖父的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是不够。她很想去爱和被爱。所以,当汪家表哥为她逃婚的勇气打动,找到了她时,很快地,少女心扉为他而开。甚至已经想要用肚子里的孩子赢得汪家父母的谅解,重入汪家。奈何汪家二老不愿接纳,表哥也一去不回。她只能留在旅馆,盼望着有一天他能回来。由于欠债太多,险些被老板卖到妓院。幸好一场大水救了她,作家萧军如天神一般从天二降,把她从危险的境地,无望的关系中解救。
萧军其人,对的起国家,对的起民族,却对不起男人的身份。他有暴力倾向,酒后好打人。萧红是她带出来的,名气却大过他,想来他心里也很不爽。而且,没有给她名分,四处寻花问柳。当萧红终于看清了他,鼓足勇气离开了他,却收获许多骂名。是的,在那个时代,女人就活该被打,活该要看着男人和别的女人亲热。不许离开,离开就是忘恩负义。可笑的是持这种想法的人中许多都是有文化的人。也难怪萧红对这世间有诸多不理解不赞同了。
和鲁迅,既是伯乐与千里马,也是良师高徒,还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她受了情伤一次次地往他家跑,是把他当成父亲了。离开不值得的爱人,被几乎所有朋友指责,女士萧红太想得到如父亲一般的鲁迅的支持与认可。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都是中华传统思想的受害者,也同样孤独,所以能有共同话题。没有出席他的葬礼,她也很难过吧。
萧红遇到了端木,第一次穿上红嫁衣,成了他的妻。即使被骂也无所谓了。可惜端木没有她勇敢,还是令她失望了。萧红以孱弱之躯走过了人间的三十一个年头,终于与最爱她的祖父相聚了。也许直到生命的晚秋,她才明白女人这一生最坚强的依靠是自己,只有自己。可惜于她而言是太晚了。
这个一生都在被裹挟的女子,到底还是做出了抗争,离开了那让她又爱又恨的呼兰河,也离开了这个让她又痛又恋的世间。不要再责怪她不会做女人了。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教过她该如何去做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