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年三十,过完年我就21了。按照北方的传统,过年那天一顿饺子自然是少不了的,通常吃完午饭全家人便会一起包饺子,不对,那天我爸打牌去了,只有我妈,两个妹妹,弟弟和我。
没错,出生在计划生育严格,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代,我们家还是有四个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其实这种现象还算蛮正常的,顶多算比别人家多一个孩子,所以我重来没觉得家里的孩子多。可当我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读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至多一个兄弟姐妹。
于是,我经常会被问道:
“你家是不是也只有你一个孩子呀?”
我一般都会故作冷静,略带骄傲的回答到:“不是,我家有四个!”
“哇,怎么有这么多孩子,那你家可热闹死了,你可真幸福!”
是呀,热闹死了,享受不了一刻钟的安静。
当然我也不是生下来就有弟弟妹妹的,自然有一个孩子的岁月,也少不了独享宠爱于一身的时光。可奈何我太小,什么也不记得,但我肯定是爸妈掌心里的宝。
偶尔也会听到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她说我小时候很坏,一步都不愿意走,带我去赶集,就算两只手提的大包小包,还是要抱着我。有一次走在半路突然就下雨了,可家里的平房上还有早晨走的时候刚铺好的芝麻,眼瞅着要下大了,妈妈就把我放在地上让我自己走,她快点往家跑。可曾想我和一个肉墩一样,放哪在哪,一动不动。往前走了半截路的妈妈,只能回来抱我,紧接着享受雨中漫步的浪漫,不过应该是妈妈一个人在漫步才对。每次听到我就会笑个不停,还很自豪的辩解:“芝麻哪有闺女重要呀!”
还好那天奶奶已经把芝麻收起来了,要不然妈妈又该心疼了。
有妈妈陪在身边的日子不长,两岁的时候妈妈就出去打工了,我被寄放在姥姥家。留守岁月正式开始,而且时间很长吧,大概有十年,好像我已经读六年级了。
被留守的这段岁月,也不曾仔细回想过,其实几乎没什么记忆。
两岁到小学一年级一直待在姥姥家,后来舅舅的孩子需要姥姥照顾,我就被送回大伯家。在姥姥家的这段时光应该是甜蜜的,姥姥姥爷很疼爱我,但是具体哪疼爱我,我也讲不出来,可能就是一种感觉吧,安全感。只记得和姥爷一起赶集一定会吃到最爱的糖葫芦,姥爷自己赶集一定会给我买沙果,我也一定会提前几个小时在路口的小庙旁张望着。印象最深刻的是离开姥姥家的那天,我撕心裂肺的哭,挣扎着要从自行车上下来,可还是被带走了,也完全不记得回大伯家的第一夜有没有睡着。长大才知道我走了之后,姥姥病了一场。
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一直待在大伯家,后来大伯要外出打工,我又被放在奶奶家。刚从姥姥家回来,口音都和别人不一样,用他们的话说我是个“蛮子”,也经常有人故意模仿我说话。在大伯家的日子也挺好的,只是再没有人细心照料我了。衣服开始变得脏,身上也经常有跳蚤,夜里痒得睡不着觉。最可怕的是头发里面全都是“sai”,这就有了小学三年级还被剃光头的我,实在是捉不完,只能斩草除根了。
大伯家有个儿子,比我大7岁,我自然就成了小跟班,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玩。他会带我回我自己家,把我家里一顿翻天倒地,找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有用的。我还挺乐意的,因为我也喜欢翻腾东西。后来,妈妈说我笨死了,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她好像把一切都归咎到我的身上,我只会默默接受,一切都会过去的,我就且当这些对我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吧。
留守岁月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那个时候的我,已经慢慢长大了。我不知道她疼不疼我,但是我越来越了解留守的生存法则。下午放学回家奶奶会让我骑着爸爸给我买的折叠自行车给姑姑送菜和吃的。奶奶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这样家里有事的话,姑姑能多来帮帮忙。放学之后的天都快黑了,而去姑姑家的路上有好几片坟地,我害怕有鬼,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告诉自己不要怕,没什么,拼命用脚蹬就完事了。为了让奶奶对我好点,我不得不做好多事情,周末也不能和别人一起玩,要到处去捡树叶子。记忆中唯一一次挨打,就是奶奶打我的,原因也很简单,天黑了还不知道回家,在邻居家看电视。
后来,阴差阳错的我的留守岁月就结束了。奶奶突然病倒了,爸妈无奈结束了打工,开始在家生活。不过是四个人一起回来的,还带了两个孩子,说是我的妹妹,让我好好疼爱她们。
爸妈的突然回家,我好像一直被放养的马儿,突然被圈起来了。马的主人对马儿的不听话各种不顺心,马儿也对这个封闭的空间各种不满。于是我每天都被爸妈指责这里做的不对,那里应该这样做。而我呢,最讨厌在家,不在家是我唯一的向往。在不断地被管教磨合中,马儿只学会了隐忍。
不久之后,我上了初中,一周在家待两天。紧接着我又读了高中,三周在家待两天。最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一年回来两次。
圈养的马儿终于慢慢的逃了出去,隐藏和忍耐的东西也逐渐释放。
慢慢的我开始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
为什么从来没有开口替自己说过一句话。
为什么在父母说你怎么这么邋遢的时候说没人管我。
为什么在父母因为你独享了火腿肠指责的时候说我和妹妹之间的爱还只是血缘。
为什么……
为什么是现在才开始问自己,还是幸好自己已经开始学会问了。
当今社会,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也只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存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些话:
"我们出去打工是为了挣更多钱给你更好的生活!"
"我怎么不爱你了,你吃的,穿的不都是我挣钱给你买的!"
"我虽然没有在你身边养你,但你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我打工赚钱挣来的!"
……
站在父母的角度,这些话几乎没有漏洞,让人无法反驳。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呢?
其实并不会产生父母预想中的感受,不但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反而会认为父母只在乎钱。在情才是第一位的孩童世界里,这一切显得极其合情合理。没有经历过口袋里只有50块钱还要继续生活一周,生病了却没钱看病等死,钱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不知道,幸运的是很少有孩子经历这些。当父母通过不断强调挣钱多不容易,试图唤醒孩子心中的那份理解和体贴时,我们可能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亦或是一顿简单的饭菜。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隐藏着一句话:不管怎样父母都是最疼爱我的。没错,父母有父母的无奈,他们也想每天陪在孩子身边享受生活,可现实与责任总是推着他们做自己也不想做的事情,满腹委屈,更是无人倾诉。
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开始之前都是有选择的。如果你没钱,你可以选择付出足够的时间,如果你没时间,你可以选择支出足够的钱,但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请不要带孩子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这不但可能让你原本的生活变得更糟糕,还会狠狠的伤害到他们。经常会听到老一辈的责怪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敢要孩子,我倒是挺为现在这代人感到开心的。我想说不是我们害怕,是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心越来越重了,对下一代的养育已经逐渐从基本物质的满足转变成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无疑是这个中国发展的进步,这个时代的进步。
然而,比留守岁月更可怕的还有后来不被留守的岁月。
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留守岁月的那段空缺,一点一点的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筑起一面厚厚的透明墙,虽在一个空间里生活,却活生生的隔出两个世界。
于是那天大家围成一圈欢歌笑语的包饺子时,我却哭了,讲了那句一直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妈,我觉得你们五个人才是一家人,我就是个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