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来源于居功自傲这一弊病,人之所以傲,一定是因为他曾经有功业所成,而一旦居功自傲之后,他就会在无意识之中过度抬高自身,继而对自己内心存在的教条深信不疑,这就是自满的状态,人应切忌陷于此种状态之中。
因为你一旦过度相信自己内心的教条时,就会偏执于一端,而人的主观不管看似多么深邃,都往往背离客观,越是偏执就越是背离,这就是犯错的开始。
人不怕有错,怕的是不知自己错于何处,而阻碍自己“知错”的前提,就是过度自满的心理状态。
人常说“要有空杯心态”,所谓“空”,就是放空自己得意的那个念头,只有这样,你才能淡化自己的偏激,让曾经过满的内心有更多的空间,去迎接人生不同的声音,这是避免偏激乃至犯错的重要根本。
只有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自己从偏激走向平衡,而人生正是因平衡而合理 。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段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想要治理天下而又主观去施为的,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凭着主观意愿施为而改变的。凭主观意愿施为的必定失败;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的,也必定失去。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在这一篇章中,老子认为有道的统治者应该做到无为而治,所以无为就是不以主观的私心偏见妄为,实行不言之教,顺应天地之道,这样治理民众才能国泰民安。
那么什么是自然之道?如何顺应自然之道呢?
其实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一样,首先就是要放下自己得意的那个念头,很多人面对自己的人生,特别是身居高位的管理者,自己管理着许多下属民众,通常就会产生一种很自满的状态,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于是就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姿态出来。
这个时候就是内心自满的状态,这也就是“傲”的姿态,而人一旦处于此种状态时,又刚好自己手中有抓得住的权利时,那么他的处事状态就会存在极大地主观妄为的问题。
二、因为国家政权是一种非常伟大且具有神圣意义的事物,当君主处在这种伟大和神圣的状态之中,他们可以随时主宰着国家内部外部的一切矛盾,这个时候权力就攥在了他们的手中,而那些不够清醒理智的古代君主,就会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操纵自己的权利,如果国家幸运的话,他们可以用权力让这个国家大有作为,但是一旦国之不幸,君主的一个行动就可能使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甚至遭遇战乱。
而老子认为,即便国君需要有大的作为去管理这个国家,也不可随着私心偏见而为,而是要顺其自然去作为。
所以《道德经》中便说“要想主观去施为,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因为天地万物皆是自然化育而成”,所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是因为“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
意思就是说,凭主观意愿施为的必定会失败,因为任何一种环境,都有一种本身存在的客观规律,也存在各种由客观环境自然化育的产物,而过度主观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的环境格格不入,当一个人在志得意满的状态下,用自以为是的方式企图左右客观规律时,最后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种状态下,人应该做的就是去除自己内心的“甚、奢、泰”,这三者所表述的就是“极端、奢侈、过度”等状态,这都是志得意满的高傲姿态引起的一系列衍生品,只有去除了这一切之后,放空自己,你才能接受更多更正确的东西。
一个人越是能放下自己的偏激主观,就越能够接近客观,而越能接近客观,最后就越能够接近真理。
对于一个在上位的领导者来说,这是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一种心态,而对于每一个身处红尘中的我们来说,这个道理同样是非常适用的,只要看到内心的意识状态对事物产生影响的重要性之后,就能在这个智慧中找到管理人生的有效法则。
因为一国之君能治一国,而一人也能治其人生,我们不妨反思,在人生中面对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时,自己是如何处理它们的。
比如在生活中对于学习和工作,当你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就时,你是否志得意满了,你又是否能够及时清醒地告诉自己,你拥有的那些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收获,它本不足以使你凌驾在高傲的状态之中,因为一旦高傲就会走向失衡,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可以用极端奢侈的状态去作为自己的人生时,才能放下高傲的姿态,平衡自己的心智,继而让自己立于人生的不败之地。
所以说,人生大“病”,真的是来自于一个“傲”字,不管对于任何人来说,当你不能让自己的心保持在一个能容纳事物的状态之中时,不管你此时拥有了多么大的成就,你因其成就而产生的那种傲慢之气,都会成为你在下一刻覆灭的根源,所以随时的警醒自己,让自己保持谦卑和清零的状态,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