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奇特的故事,我笃信佛教,作为给儿童的读物,一开始不确定是不是要给孩子们读它。故事中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颠倒,佛法中出家僧人我们一定是恭恭敬敬的,出家人的示现是我们不敢妄加评论的,可是故事中的和尚的许多行径却偏偏不如法,例如饮酒、踢大米、言行不一等。
菊次是个穷苦的农民,家就住在云华寺门前,经常随从和尚去村里的农民家里收初穗的大米,这一年的12月12日这天发生了一件事,让菊次的一生发生变化。
菊次跟着和尚去收米,因为这年是个丰收年,农民们毫不吝啬的贡献大米,很快装满袋子,菊次来来回回跑了五趟,把大米倒进云华寺的米缸。这天天黑下来的时候,村里的人家都走过了,可是还有一个离村子6里多路的部落叫“鸟谷”没有去,和尚犹豫一番还是去了,这里对和尚的纠结心理做了较多描写,大米已经积了不少了,可是鸟谷还是想去,因为“鸟谷的农民们会为他们准备更好喝的美酒。”
就是这甘甜的美酒让菊次和和尚赞不绝口的“喝了一盅又一盅”,在回去的路上被一个瘸腿的老人追上来,“听说和尚大人去鸟谷收初穗就要回去,我一想,只有我没有献初穗,实在对不住佛爷,请你们多关照。”
原来老人递过来一只装着大米的碗,“和尚心不在焉地接过那只碗”,显然,和尚没有把这碗米放在眼里,米洒了,菊次想要搂起来,可是和尚却嫌弃米掺了土,不能吃了,倒掉米,并用脚踢了踢大米,菊次“目瞪口呆”看着和尚,可因为酒精发作,菊次也学和尚踢大米,大米被两个人踢得无影无踪,菊次还把那只碗也踢飞了。
这次事情菊次不以为然的原因是因为和尚也这么做了,所以他对他的母亲因为掉了两粒米而责罚自己的儿子感到生气,“掉了几颗饭粒,受哪门子天罚啊”,“我和云华寺的和尚就用脚踢开过大米,可也没受什么天罚啊!”这把老母亲吓坏了,在母亲的询问下,菊次的踢过米的左脚开始疼,后来很长时间无论用什么方法都看不好。
菊次受到天罚,而和尚却没有,“和尚穿着漂亮的黄褐色袈裟出现在佛堂的旁门。只见他舞动着袈裟,走到了里头的主佛前面,上等布料甩出一阵沙沙的声音。他不瘸也不拐,对着主佛一本正经的合掌膜拜,然后,又来到亮出,毫不费劲地登上了三尺高的讲台,坐下了。”
和尚讲经说道,规劝众人珍惜物品,“撒了一粒大米,就要受到相应的天罚。”菊次觉得和尚运气好,“做了那种坏事,却能若无其事地在人面前说大话,又不会受到天罚。”于是他闷闷不乐的回家和老母亲抱怨起来,可是当晚他看到了大米的幻影,想通了为什么只有自己受到天罚,“菊次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懂得种出大米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就应该懂得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大米是多么的好吃...应该懂得大米的价值...和尚不是农民...不知道种大米的辛苦,也不知道大米有多么好吃...所以和尚没有受到天罚...”
菊次觉得自己想通了,就不再记恨老天爷了,然后开始道歉,“他对着发白的大米的幻影道歉,后来,他还向一瘸一拐地追到山坡上来送那碗大米的老农道歉,向天地道歉,向母亲道歉,又向15年前就已经死了的父亲道歉,从心里向大家道歉。”
一番道歉后,菊次的脚不疼了,但还是走路使不上劲儿,拖着腿走路,一直到他死去他的腿都是这样。
读到这里,我问学生故事完了没有?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
孩子们说:“他们的灵魂还会相见的......”而且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菊次会上天堂,和尚会下地狱的”,有一个孩子有不同意见,她说:“我觉得和尚不会下地狱,因为他的修行好。”
果然,故事的精彩之处正是菊次和和尚死去之后,两人重逢后,菊次觉得自己应该下地狱,和尚理所当然认为自己会上天堂,可是,等到两人分道扬镳后,和尚“惊呆了”,“菊次身上,闪耀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菊次已经不瘸了,也不是老人的步履了。那是画上或者是雕刻上经常见到的佛爷的身姿啊......”
“菊次的前方,是一片美丽的珍珠色的晴空。”
“和尚又看看自己的前方,那里如同在下着暴雨,黑云密布,电闪雷鸣。”
佛家讲忏悔,菊次真心发露,知错能改,即使在死亡路上也对和尚毕恭毕敬,生前穷苦,死后却修得正果。和尚生前优越,身体健康,可死后却不得不堕落恶道。
六道轮回,因果不虚。
这本书传递“正直、善良、珍惜”的价值观。有学者评价这个故事标志着“新美南吉的作品达到了一个自我解脱的自由境地”。谁说儿童文学浅啊,这个简短的故事就值得成人思考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