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析】这一段是《大学》的纲领,俗称“三纲”。几个关键词语,分别是“大学、道、德、明、亲民、止、至善”。
我们分头做一个学习——
第一个词语,何为“大学?”
什么是《大学》?它是儒典《礼记》中的一篇政治、道德论文。汉代儒学大师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道德文章,成编于“四书”之首,相传作者是曾子。
大对小而言:“大学”所学乃高深的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而“小学”所学乃是指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节,学习诗歌、文章、武艺之学。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讲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段描述,即是《大学》的真意。
除了上面的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所谓“大学”即大人之学。
我们来参考下《易经》中,对于“大人”的解释,见乾卦,爻辞中:“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我们简要解释一下,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大人,就是具备龙那样的道德而又保持中正的人。日常说话守信用,日常办事谨慎虔敬,防止邪恶的侵入,内心保持永久的诚意,对社会有贡献又不自我夸耀,道德博大又能感化世人’。《易经》中所言,‘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描述的君子之德行的。”
我们通过本段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在古代社会,所谓“君子”的条件是很高的,言、行、存意、事业、品德都有涵盖的。能称之为“君子”的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拥戴,和今日的含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