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有很多话题都在说,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年味是什么?细想一想,年味就是一缕不断的牵挂,就是一股浓浓的亲情,就是一团凝聚在一起的温暖。
过年就是回家,就是团聚,过年的意义多半是家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四季轮回,只要还有亲情,就会有年的味道。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进入腊月,异地求学、外出打工的游子,心中便开始有一种情愫潜滋暗长,想象着团聚的甜蜜,不由掰着手指细数归程的日子,悄悄准备着回家的行囊。
电话里、微信中,全都贮满了沉甸甸的亲情牵挂,熨帖着一颗颗孤独漂泊的心灵。
岁月把盼聚之情发酵为沉沉的乡愁,浓浓的乡思。
不管相隔千山万水,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过年。
过年,是家庭的团聚,是辞旧迎新,是对昔年的总结,是对来年的展望。
过年,不只是团圆,还有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祭拜祖先,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全家守岁,走亲访友去拜年,耍龙灯舞狮子等一系列的仪式与活动构成的“年味”。
为什么总是说年味淡了那!
1、时代发展的变化迅速
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一样,用日新月异,绝对不为过。
中国过去的三十多年,是前所未有的快速进步的三十多年。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前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变。
我们离开家乡,投入城市的洪流,奋斗在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独立,越跑越快。
我们不再关心节气,雨水和日照。而是在谈区块链,量化交易,人工智能。
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家庭关系渐渐被解构,那些传统的习俗也渐渐置于次要位置。
那些和过年相关的一些习俗,秋收冬藏,变得不再重要。
我们好像,主动或者被动地,和我们原来“落后”的生活,和我们“落后”的老一辈们,渐渐脱离了联系。好像这样,就能更快地追赶这个时代。
2、我们已经过了所感到快乐的年纪,更多的是成年人的压力
快手上有这样的一段话:为什么越过越没有年味了,其实不是没有年味了。
而是现在,过年感到快乐的人不是你了,我们都在慢慢的长大,童真逐渐消失,对过年的感觉也会慢慢的变淡。
小时候过年就想着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什么新衣服和新裤子,以及压岁红包。
现在过年就想着,怎样比别人过的更好,成长的路上,朋友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大。
很多人都会问我,过的好不好,却从来没有人问我们,累不累。
这段话,很形象的说明了现在工作节奏的快,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信息化时代,所有的一切与原来有很大的差别。
3、一些仪式感的消失
首先不让放炮
虽然说是保护环境,但是小时候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更有驱走年兽的感觉;
有困意了总会被鞭炮声吵醒(可能这也是禁止放炮的理由吧)。
不能放炮之后,总觉得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迎来了新年。
其次手机让人与人之间感觉更远
记得小时候,走到路上,家长们走一路问一路新年好。
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人们走在路上都是行色匆匆的;加上人人都一个手机。
比如我最尴尬的就是路上遇到认识的但是不熟悉的人,有点社恐的我就赶快绕道走,或者装作没看见的样子。
现在生活的小区也是一家一户的,门对门也是很少交流与走动,人与人的感情链接非常少。
4、家里准备得东西越少
现在物流速度变快,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过年期间的年货,已经从推推搡搡地去集市选购,到现在手指轻点地网上购物。
过年时候的卤煮,也变成了买现成的;年夜饭也选择提前电话订购。
过年的实用功能在减少,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比较简陋,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过年要储备好很多的食物与年货。
等待着过完十六才算是过完年。而今天,在大商场或者在手机上都能轻松的买到需要的物品。
以上的这些都是深埋在记忆里的琐碎细节,构成了我们心心念念的所谓“年味”。
有人觉得,爆竹禁放了,年味就没有了;
有人觉得,一年到头吃惯了大鱼大肉,不再期盼年底的家庭美食,年味就没有了;
有人觉得,孩子们手里越来越宽裕,一个厚厚的红包,都换不来一句真诚的拜年,年味就没有了;
还有人觉得,除夕夜那台晚会越来越乏善可陈,年味就没有了。
诚然,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习惯在渐渐改变,一些新的事物挤占了我们宝贵的团圆时光。
但是,流动在所谓年味之下的,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
只要这种温厚的感情没有改变,即使载体从放爆竹、看春晚变成了抢红包、打游戏,年味都不会消散。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我们怀念的春节就不曾消失。
其实天底下的父母一样,只要孩子能够回家,有一份惦念他们的心,他们都很开心。
只要到了除夕夜,我们照样会看春晚,会守夜,会放鞭炮,贴春联,会在第二天,给老人拜年,早早的把门打开,这些仪式感都还在。
有一次,我问我的父亲,做这些有什么意义!父亲说,过年嘛,都要这样的。
是啊,都是这样的。
父亲的父辈把这些美好的期盼仪式感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我再传给我的我的孩子,一代代的把这种团圆的传统相传下去。
只要有人在,人情味都在!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