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励志的书,内心也有了点动力,想考出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学的概念,在农村,很闭塞,我只渴望去探索这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的知识。
读高中刚好在县城,我就有机会去买很多励志的书,类似于《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值得回忆的是,有一次写作文,老师就布置了跟人生有关的议论文,我就从我买的一本励志的语录里面摘了好多段,然后老师夸我,说我写文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其实自己的知识是挺幼稚,贫乏的。我肚子里并没有多少货,也觉得很平凡,但确实对哲理性的文字很感兴趣,想给自己点激励。
最近看了刘大铭的《命运之上》,使我想起过去的事情。只是,再次阅读励志作品,感受不一样了。很显然,这个书名告诉我们,他要克服命运,扼制命运的咽喉。
这是一本励志书,一部个人成长的作品,但是能够把励志写得这么优美而动人的,我没看过几本。而且这是出自一个高中生之手,更让我无比惊讶。以传记的方式把残酷的人生写出来,我被震撼到了。
刘大铭从小脊柱受损,前后做过十来次大手术,发生在一般人身上只能是等死,或是成为植物人,被家人养着,然后成为家庭的负担。但是刘大铭不一样,他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意志,他不断去挑战自我,接受种种困难,然后克服。
关键的改变,缘于他有一次写信给国外专家求助,很幸运,意大利医生收到信件,并答应给他做治疗。因为这次十来个小时的治疗,他的脊柱恢复了,才可以稍微正常一点生活。
另外一次,他想去英国曼彻斯顿大学读书,但国外也不接纳严重残疾的人,没有独立自理能力的人去读书,后来他又写信,申诉、请求且突破了大学的规定,还顺利读了心理学学位。他艰辛活着,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靠着就是一种生命意志。他说:
"痛苦是被动的一件事儿,这世上没有人能阻碍它的青睐。但每个人处理痛苦的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逆来顺受,在它之中抱怨、难过,可又离不开它的禁锢;另一种是思索、追求,将生命作为论题,去寻求自己活着的价值,将活着当作一种发自本心的乐趣。"
我们看了太多的鸡汤了,或者灌水的励志小品和口号,但是这本书却是血淋淋的人生经验。我想起尼采所说的话:“世界上所有文学作品,我只爱用鲜血写成的。"
书里可没有轻描淡写的各种劝告,也没有岁月静好的温言细语,他有的是经过千锤百炼垂死挣扎出来的智慧。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还讲过一句话:“凡是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当然,我也想到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因为伟大的缘故。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
《命运之上》这本书,我看完之后也有这种感觉,真的不想看,太残酷,太痛苦了,这要多么顽强的毅力,求生的意志才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