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家,心情处于跌宕中,常常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地狱中的时间多。6号晚上在寒风中站了近两个小时,整个人冻透了,在新住的地方很久都没暖过来,心情比较抑郁。用崇建老师教的,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的感受在一起。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觉知到自己心情很低落,我知道自己很低落,我也接纳自己很低落,纵然低落,我还从来没放弃过,一直在努力活好,我挺欣赏自己这了不起的一面的。一直不停地在整顿自己。
小朋友6号晚上吃糖吃得很开心,玩得也不错,但在睡觉时,说我要回我的家,回那个家,回那个好家,我不要搬家。我整顿好自己的情况下,跟孩子进行对话:
——你喜欢原来那个房子,不喜欢这个房子是吧,
-是的
——喜欢原来那个房子什么?好在哪儿?
-那个房子高
——哦,喜欢那个房子高。不过我们已经搬到这里了,这里是我们的家了,家和房子不一样,家是爸妈和你一起,有三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房子是可以变的,我们以前也住过宾馆是吗?【在这里,想把价值观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家是不变的,房子是可变的】
——妈妈这样说,你有难过吗?【共情孩子】
-嗯,难过
——妈妈知道你难过。妈妈离开了原来住的地方,也有点不舍和有点难过,不过和爸爸和你在一起,我就没那么难过了。【共情孩子】
大致跟他说,下次我们去跟我们的房子告别,以后我们还会住很多不同的有趣的房子,体验到非常多有意思的房子。对话完毕,抱着孩子入睡。半夜他惊醒(孩子能觉知住的地方不一样),爬起来,找妈妈。我起来抱住他,说妈妈就在这里,你很安全,妈妈抱着你。孩子安然睡着。
7号早上是爸爸送孩子上学,孩子有点情绪,不乐意爸爸离开。这在以前也会有,我们会跟孩子进行对话,你是舍不得妈妈(或爸爸)是吗,孩子一般说,是的。我们再说,爸妈知道你舍不得我们,我们也舍不得你,不过爸妈要做事情,你要上学【规则】,你抱抱妈妈(或爸爸)。孩子的带班老师通常也会在这里引导孩子拥抱我们,并跟我们说再见,再见后孩子会抹会眼泪,很快又玩起来。孩子是最活在当下的人,当下不快乐就是不快乐,快乐就是快乐。
我们要做的是,整顿好自己的内心,心态要稳定,然后共情、理解和接纳孩子,而共情孩子的目的只是关心和爱他这个人,不是以此为手段要他不哭要他坚强等。学习的心理学技巧等从来都不是我们用来做为对付孩子的手段,那就太有我了,我心太重,执念太重。对于孩子,包括自己,要温柔的坚定,坚定是因为规则,温柔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共情。
7号晚上,家里弄得有些温馨了,陪孩子看小熊和爸爸系列之一的【搬家】这本书,看了有6-7篇,孩子笑得很开心。睡得很安稳。
8号早上,孩子提出自己去上学,要求爸爸和妈妈不能送他,他说我自己来。爸爸说,你开不了外面的大门啊,孩子说我可以开,后来爸爸开大门,送孩子出去。孩子戴了个有绒球的帽子,他在阳光下跑向学堂,帽子上的绒球在风中颤颤的,在我眼里,那是最生动的一幅画,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致。孩子就这么毫不回头的离开了我们,奔向了阳光中。我们躲在门后面看着他离去,爸爸后来远远跟随,看到他进入学校大门。然后给老师打电话,听到孩子在一旁跟老师说,我自己来学校的。
8号晚上,继续读绘本,读小熊和爸爸系列。我们的心也逐渐安定。9号也即今天清晨,孩子又提出自己上学,他一边慢慢走,一边回头看看我们。转个弯,他又是那风一样的少年,奔向他的学堂。让我很是感动。
学习崇建老师的对话和冰山理论。我们是凡人,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得道高僧和佛,在遇到期待未被满足时,起各种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需要对自己有任何评判。关键是我们负责任的处理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情绪不是别人带给我们的,只是触动了我们曾经的内伤,我们需要全权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只有在我们自己安顿好自已这颗心,才可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爱和陪伴。在我们安稳后,共情孩子,理解他各种情绪,这中共情和理解仅仅是因为我们爱他和关心他,不是为了让他去做或不做某事(不是为了让他不哭不闹等等,虽然最后也能达成让孩子不哭不闹的效果)。对待孩子,不设期待,无为而为,关心他爱他,同时也告诉他规则是什么。这是我最近理解的,对于小小朋友,我们需要做情感引导和规则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