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这是在哪儿看到的这句话。你相信人有灵魂吗?我相信文字有灵魂!
我不清楚自己是何时喜欢上阅读,因为什么而喜欢文字的。
在我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课外书可供我们阅读的,看的书只有课本。还记得一二年纪时只有二本书,一本数学,一本语文。三年纪的时候才有练习册,五年纪的时候高小学生多我才能从别的同学哪里借到作文书,故事会之类的课外书看。
记得小学有一次写作文,关于秋天的 ,我引用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一直记到现在。我想是不是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文字就产生了喜欢呢!
开始喜欢的是故事书,看得最多的是《今古传奇》和《故事会》,那个时候的条件,名著接触得很少,一直到初中毕业,四大名著一本都没看过。
初二的时候因为生病休学在家,我除了看课本,也四处找课外书看,买是没钱买的,只能四处借,同学借,亲戚家、村里人家,只要家里有书的我都厚着脸皮去借!
当时只要是纸张文字我都找来看,无论是连环画册还是小说,连过期的报纸我也不放过。
因为当时小伙伴都在上学,大人都要做事,只有我一个人闲着在家,只有在文字故事里寻求陪伴!
看得最过瘾的是《今古传奇》,都是我从亲戚家里找来的,好多残本。有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看这篇的时候我想难道我以前看的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长大了?,还有《玉娇龙》,书面都没有,故事也不全,还有很多不记得作者不记得故事内容的小说。
他们打开了我内心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让我不停的想象着哪一个古老的问题:“山的那一边有什么”?我渴望走出去,渴望去看一看,想象着山的那一边有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又去学校,我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从来没有那么努力过,想要通过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可惜中考那一年再次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继续休学!
当我的同学她们已经于我前一年毕业,外出打工的打工,升学的继续努力。而我又不得不一个人呆在家里 ,当时的我委屈而又无奈。我那时天真的想,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名人可以自学成才,我也能。于是,我成了一名中学肆业生。
父母为了让我有点事做,买了十几只羊,就这样我天天早上把羊赶上山,下午上山去把羊赶回来。其他时间做家务,看书写字!
这个时候看的小说最多,上了高中的同学会把学校借的书带回来借我看。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还记得当时是暑假,邻居小伙伴来我家和我一起看,看了一个暑假,有时候她看108页,我看208页,两个脑袋凑在一起,她看她的我看我的。一直记得里面的闺叶,最后能够和她的残疾丈夫合好,说明人的善良和人品与爱情没有关系,爱情首先应该是善良的。
还看过一本小说残本,后来才知道是《人性的证明》,里面有一首草帽诗:妈妈,就是在那个夏天/在克里滋米的小路上/我那顶草帽/不知道它是怎么了/掉进了万丈深渊。
我一直记得这首草帽诗,仿佛一个孩子在我的耳畔呼唤自己的母亲!孩子和母亲在草地上玩耍,多么美好的回忆,他保留这份回忆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的母亲,可是当他终于找到她的时候,却被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了自己的名利亲手杀害作为黑人的儿子。整篇故事就是以这首诗为基调,悲凉而愤懑。
我一直觉得是文字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但是,我有时会想,我要是一个不识字的妇人,生活是不是要开心得多?
文字里我认识了这个世界的灿烂和广阔,我感知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当我一个人孤单的在家里做家务,我深知每个人都要做的,为什么我要讨厌每天都做不完的家务呢?如果我不识字就不会这样想了,像我的父母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必须做的就不想为什么,不是很好?
当我和邻居阿婆聊天,她说山那边有一个从小就是哑巴的人,突然开口说话了,她说你也会好的。我却不相信,我说他是治疗好的吧?如果我不识字,我大概也会像她们一样相信奇迹总有一天也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吧!
我一直觉得,文字有三重境界,第一,娱人;第二,娱已;第三 记录文明传承文化。
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只娱人娱己,也能记录点什么。“往事如落日映照的海面,我捡闪光的珍藏在心间”。